滬援建都江堰項目遇冷 工作人員無事打麻將
“目前市場還處于培育期,因此現在的租金免費。”
5月31日,四川都江堰農產品交易中心(下稱農產品中心)李寒梅總經理告訴《投資者報》記者,目前農產品中心尚處在培育期,因此生意比較冷清。
此前的5月8日,《投資者報》記者在位于都江堰崇義的該中心看到,總共二十幾個鋪位的市場,只有一半開著,有一兩個人在購買食用油等日常用品。由于幾乎無人光顧,開著鋪位的工作人員索性在大廳中間打起了麻將。這樣的有鋪位的市場總共有三個,兩邊的兩個幾乎都是關著門。
根據去年9月份開業時的新聞報道,農產品中心是上海對口援建都江堰市十萬畝現代生態農業集聚區重點項目之一,總投資1.7億元。主要銷售都江堰、阿壩等地的水果、花卉、中藥材等特色農產品。該中心不但可以現場交易,還也可以實現網絡購物。相關農產品的信息可以放到網站上,消費者可以通過刷卡進行遠程異地購物。
鋪位冷清
在去年7月份成都市政府《關于同意開辦都江堰農產品交易中心經營開業的批復》中提到,農產品中心占地面積200畝。項目內容包括實物交易大廳、網絡信息中心、加工配送中心、倉儲服務系統、管理服務中心、停車系統、垃圾處理系統、展示性零售服務系統等。
農產品交易中心總經理李寒梅告訴《投資者報》記者,1.7億元只是基礎工程投資,實際投資超過兩億元。投資除了上海援建的資金,還有部分是政府資金。
據都江堰市現代農業發展投資有限責任公司的網站上的介紹,農產品中心預計農產品年交易量100萬噸,一期占地面積207畝,總建筑面積34323平方米,其中實物交易大廳每棟4701平方米,共3棟14103平方米,綜合樓8760平方米,冷庫和加工倉儲車間11460平方米。農產品交易中心采用倉儲冷藏、加工、儲存、實物交易和電子商務等相結合的運營模式。
“9月盛大開業”的大幅標語還貼在墻上。然而,自去年開業以來,這里根本無法吸引人氣。
農產品中心的一位租客李先生在去年9月份開業的時候,花了4.8萬元租下一個鋪位,其中2萬元是押金,2.8萬元是三年的租金。他告訴《投資者報》記者,即使現在免租金,也不愿意再繼續經營了,因為一個月的營業額只有幾百元,連雇員的工資都不夠。
有一段時間,甚至有鋪位只是來“占位”,租客早上開門晚上關門,中間并不做買賣,目的只是為了生意好起來后還有自己的鋪位。
李寒梅介紹說,農產品中心的鋪位只租不賣,目前市場還處于培育期,因此租金免費。等培育期后,如果政策沒有變的話,從今年9月底也就是開業一周年后開始算租金,租金為每月1000元左右。
電子交易廳僅一人留守
在實物交易廳的一側,是幾個鐵皮搭的棚子,原本是為了有其他的實物交易在這里擺攤,而現在更是空無一人。另一邊則是綜合樓。5月8日,《投資者報》記者進入綜合樓大廳發現,至少數百平方米的大廳空無一人,正對面高掛著的“電子屏幕”關閉著。在靠墻的一排座位上有一人留守,他是農產品交易中心的客戶經理楊壘。
據楊壘介紹,全部120個鋪位中,入駐的也就四五十個。“從地理位置上看,凡是從阿壩州出來賣貨的都會經過這里,從都江堰聚源鎮下高速都會到這里買貨。”
在楊壘看來,選擇離開的商戶是因為沒有實力,但肯定要先有商戶才有消費者。商戶以后應有長期打算,過幾年就會比較好。“至少要準備一兩年吧,現在我們在招商,到其他市場招”。他認為,只要等糧油、百貨等配齊了,然后阿壩州的人就會來了。
5月31日,李寒梅則告訴《投資者報》,市場的培育期要在三年左右。
都江堰一位資深分析人士早就預料到農產品中心的冷清。他認為,在都江堰周邊,花卉有專門的花卉市場,蔬菜有專門的蔬菜市場,農副產品有專門的農副產品市場,已經形成了很強的積聚效應。“再搞一個這么大的農產品中心,顯得莫名其妙”。
十萬畝基地現“返租”
在農產品中心的旁邊,是10萬畝現代農業集聚區。按照都江堰政府提供給《投資者報》的資料,都江堰將完成10萬畝現代生態農業集聚區項目建設,建成崇義現代農業高科技產業園、都江堰市農產品交易中心,獼猴桃基地通過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驗收,獼猴桃、冷水魚等列入成都市“十大”特色優勢產業。
記者在都江堰孫橋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都江堰孫橋”)看到,其中有好多個大棚,里面種植花卉,農作物等。據工作人員介紹,花卉都銷往成都等地,生意還算不錯。不過據當地的一位企業主透露,在相對密封的大棚里各種設備都有很高的成本,因此,目前公司基本上是在虧損邊緣。
都江堰孫橋副總經理張文波5月31日告訴《投資者報》記者,去年公司的盈利已經有八九十萬。但園區投資總額達到7000多萬,很多項目還在持續投產,因此,盈利還不是很多。
張文波還說,10萬畝現代農業集聚區的核心園區就是都江堰孫橋,現在還做得比較好。但十幾個項目中,也還有沒做好的,甚至有不少項目并未投產。
《投資者報》記者調查發現,10萬畝現代農業集聚區已經發生了返租現象。原本是政府從農戶手里把農田租過來,希望形成規模效應,而現在卻把部分已經集中的農田又反過來租給農戶分散經營。
按照政府公布的規劃,農產品中心將依托農業聚集區的13個農業產業項目,實現從“田園到餐桌”的全方位服務。而現在,10萬畝現代生態農業很難成依托。
張文波告訴《投資者報》記者,所謂“市場”,要先有“市”再有“場”,作為市場必須要有產業來支撐,都江堰市的地形一半都是山地,其農產品除了獼猴桃,沒有特別大的農產品來交易,因此,農產品市場目前的確比較尷尬。不過,他同時認為,從中長期的發展看,還需要企業參與運營等方式,才能做起來。
前述都江堰資深分析人士指出,政府提出10萬畝的概念是為了容易報項目,問題是如何可持續發展,如果上海方面僅僅是投資了,然后就回去了,很可能變成了浪費。
上海市人民政府合作交流辦公室一位人士向《投資者報》記者表示,援建工作三年已經結束,指揮部也已經撤銷,項目都已經移交給當地政府。政府只是搭臺,至于后續,則由企業跟進,孫橋項目就是上海的孫橋農業在跟進。(張東紅)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