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家樂福陷山寨鱈魚風波 以次充好增加利潤
“不管家樂福這次是否銷售假鱈魚,但用油魚充當鱈魚的做法在零售業界并非第一次。”上述知情人士透露
全球知名零售商家樂福再次被鱈魚撞了腰,有消費者稱,在家樂福購買的鱈魚疑為油魚。其實,2009年時,家樂福一家門店已被曝光過使用油魚冒充鱈魚。
昨日,家樂福方面表示,已經開始下架鱈魚類產品,封存相關商品送第三方檢測,并與相關消費者積極聯絡,了解具體情況。但截至《第一財經日報》發稿時,家樂福尚未有更新聲明發布。
一名經歷過當年“山寨”鱈魚事件的知情人士透露,“山寨”鱈魚再現背后是零售商與供應商管理的失控,在行業低利潤下,零售商與供應商紛紛以各種貓膩手法尋求利潤最大化。
日前,有北京網友發帖稱,懷疑在家樂福購買的鱈魚實為油魚,而該種魚在歐洲“被列為有毒魚種,禁止上市”。帖子發布后,得到了許多人士的回復,甚至連知名演員馬伊琍也發微博稱有同樣遭遇。
此前,在家樂福門店水產冷柜區內,可以看到“水鱈魚切片”、“銀鱈魚”等產品出售,標價從十幾元/斤到數百元/斤不等。在水產市場,也曾見到過40元/斤的鱈魚出售。
昨日,記者再度走訪多家上海家樂福超市發現,水產冰柜區已經看不到鱈魚商品,有現場工作人員表示:“出事了,不讓賣了。”
油魚為何能夠“變身”鱈魚?
上海海洋大學相關人士告訴記者,鱈魚和油魚在整條時很容易區別,但切開成片后卻非常相像,鱈魚分為銀鱈魚和一般鱈魚,銀鱈魚售價高達250元/斤,一般鱈魚則在100多元/斤,而俗稱“龍鱈魚”的魚,學名叫“棘鱗蛇鯖”,其實是“油甘魚”,也稱油魚,但不屬于鱈科,售價也僅有10多元/斤,且因為含油量高,主要用于提煉工業用潤滑劑。
“不管家樂福這次是否銷售假鱈魚,但用油魚充當鱈魚的做法在零售業界并非第一次。”上述知情人士透露。
包括家樂福在內,所有正規零售企業都有一套嚴格完善的供應商管理制度,包括驗貨等,但在執行時卻經常發生問題,因為有些不規范的供應商會以次充好或給超市“山寨”貨品,超市管理人員并非不識貨,而是在供應商給予的好處面前“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于是假貨、次貨就這樣順利進入柜臺。“油魚是很容易冒充鱈魚的,還有一些所謂綠色食品,比如上次沃爾瑪的假冒綠色豬肉,消費者憑肉眼很難識別,這就給了商家作假的機會。”上述人士透露。
記者輾轉聯系到的一名給各大超市做生鮮供應的供應商透露,其一年的銷售額可以超過1億元,但凈利率卻只有2%~3%,整體行業利潤水平都差不多,所以有一些同業者會以次充好來增加利潤空間。
另據一位開設了一家專為超市做防損技術的公司的陳先生介紹,根據其所了解,以次充好、過期食品重貼標簽后再出售等伎倆被頻頻使用。同時,超市損耗率極大,其中有一部分就是被內部人員“中飽私囊”后按缺少貨品計算入貨損,由供應商承擔損失,而承擔了經濟損失的部分供應商則為了自身利潤,繼續提供低成本次品,由此形成零供管理的惡性循環。
“‘鱈魚’事件只是零售超市貓膩的一點,或許零售業還有很多問題,從沃爾瑪的假綠色豬肉到現在的家樂福鱈魚糾紛,可以看到零售業結癥在于低利潤造成畸形盈利方式,比如假貨、次貨事件,亂收費等,要解決所有問題一定要讓零售商回歸商業本質,以優質商品賺取正當差價,同時也給供應商利潤空間。并且建立完善且嚴格的相關法律制度,對不良商家重罰。”第一零售網創始人丁利國表示。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