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螺旋藻鉛含量洗白 新局長帶隊與媒體溝通
持續經月的螺旋藻風波正在愈演愈烈。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4月10日獲悉,國家藥監局新任局長尹力4月9日帶隊,赴新華社進行了專門的溝通,再次強調了包括湯臣倍健、綠A在內的螺旋藻產品鉛含量檢測合格。
此前的兩個月內,上述企業所產的螺旋藻產品經歷了從不合格到合格的過山車。有輿論指出,其中摻雜有公關成分。
據記者了解,從事件發端至今,國家藥監局先后針對螺旋藻鉛超標風波下發過至少三個文件。其中第一份文件認定湯臣倍健、綠A等13家企業生產的螺旋藻產品不合格,隨后兩份文件則認定上述產品合格。其中第三份文件正是尹力帶隊溝通后于4月10日發布的。
新任局長帶隊“滅火”
知情人士透露:“尹力與新華社溝通內容與4月10日回應的口徑相同。”
4月10日,國家藥監局發布回應,對于“螺旋藻風波”中出具前后不一致的結論做出解釋,稱:“2月23日,對以螺旋藻為原料的保健食品進行重金屬專項監測,確定了13個可疑產品。”國家藥監局人士表示:“監測是一種工作手段,監測的信息來源可以是群眾舉報、媒體反映等。這次螺旋藻事件就是媒體反映后引起我們的重視。但監測并不意味著確定超標。”
這完全推翻了2月29日國家藥監局下發的2012第25號文件的內容。25號文件中明確指出:當時針對螺旋藻重金屬的監測,“結果顯示部分產品檢出鉛、砷超標”。
對25號文件中確定的“超標”問題,上述藥監局人士認為:“那是表述有誤。”
上述知情人士介紹:“事件起因是行業內一次內部討論。在那次討論會上業內溝通時透露,螺旋藻產品普遍存在重金屬超標的問題。這是業內周知的秘密。”
螺旋藻產品缺乏國家標準,《保健(功能)食品通用標準 GB 16740-1997》規定,一般保健食品鉛含量要求小于0.5mg/kg,以藻類和茶類為原料的固體飲料和膠囊產品鉛限量為2.0mg/kg。
這一表述僅規定藻類的“固體飲料和膠囊”能以2.0為標準,市售的“螺旋藻片”是否依照2.0,并無明示。
到底是0.5還是2.0,業內一直存在爭議。地方藥監部門也有依據0.5這一標準做出處罰的案例。上述人士也認為:“知名企業在貫徹國家標準時,應當按照更嚴格的標準執行。”
因此,“新華社根據內部討論的線索,在市場上購買了螺旋藻產品進行送檢,所依據的標準是0.5mg/kg。經檢測,8款產品的鉛含量均偏高,被認為不合格。”上述人士表示,“這一信息上報后,引發中央領導的重視,要求國家藥監局進行調查。”
彼時正值國家藥監局原局長邵明立即將離任。在2011年底召開的工作會議上,邵明立明確表示:“2012年將開展專項整治,打擊保健食品、化妝品和餐飲環節的非法添加行為。”螺旋藻重金屬超標一事,正好撞在槍口上。
于是在2月23日,國家藥監局組織進行了監測。25號文件列出了13個不合格產品,其中就包括湯臣倍健和綠A等多個知名品牌的螺旋藻產品。4月9日,國家藥監局新聞發言人王良蘭并沒有回復2月29日的檢測結果所依據的標準。
不過上述人士認為:“當時國家藥監局應該是和新華社采用了同一指標,即0.5mg/kg。”
鉛含量之疑
事情發展至此尚未被公眾知曉,2月29日后發生的180度大轉彎更讓人稱奇。
3月30日,國家藥監局公布螺旋藻重金屬專項監督檢查結果,認定湯臣倍健、綠A等螺旋藻產品合格,完全推翻了其在25號文件做出的檢測結論。
涉事企業可能很早就知道了這一結果。4月9日,湯臣倍健公共事務部總監陳特軍表示:“經3月3日珠海市藥監局抽樣送檢后,公司產品已被證明合格。”綠A廣告策劃部經理陳駿也表達了類似觀點。
上述知情人士也認為:“國家藥監局的態度很不正常。在第二份合格的檢測結果出來之前,綠A等涉事企業找到媒體,希望在‘合格結論’公布后,做出澄清報道。”
事實上,在與相關媒體的溝通中,部分涉事企業已經透露“和國家藥監局進行了溝通”,并在此基礎上“預知”了3月30日藥監局所做的結論。
對此,綠A的陳駿否認存在公關行為,并稱:“不存在所謂公司市場總監王潔濤赴京一事。”4月9日,湯臣倍健陳特軍也表示:“我們的產品是合格的,所以根本沒必要公關。”
事實上,由于藻類的富集作用,大多數螺旋藻產品都無法做到0.5這條標準線。2008年1月,昆明市消協曾對市售25種螺旋藻進行的檢測,其中僅有3款產品能夠做到1.0mg/kg以下。但如果以2.0作為標準,則絕大多數企業能過關。
王良蘭并未回復關于“企業公關藥監局”的質疑,只是稱:“需要統一口徑后對外回復。”而25號文件中,負責鉛含量檢測的保健食品化妝品監管司明確表示不接受采訪。
而且4月10日國家藥監局的回應中,也未披露其宣稱“合格”的螺旋藻產品具體鉛含量。
陳特軍表示:“湯臣倍健的螺旋藻具體鉛含量是多少,這屬于機密不會公布。”其他企業也僅宣稱“符合國家標準”,避而不談實際鉛含量。
上述人士認為:“從原料來說,鉛含量在0.5以下的螺旋藻粉價格要比一般藻粉貴6000元/噸。因此企業可以在低標準原料中獲取更多的利潤。”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