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借錢經營不屬詐騙 吁民間借貸陽光化
昨日,全國人大代表浙江省高院院長齊奇建議民間借貸陽光化、法制化。 新京報記者 宋識徑 攝
對話人物
齊奇全國人大代表、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在本次全國人大會議上,他向大會提交建議,要求盡快制定民間借貸相關法律法規,讓民間借貸浮出水面,陽光化、法制化。
今年1月18日,吳英案在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二審。當日下午,浙江省高院二審維持原判,判處吳英死刑。隨后,社會上關于吳英案判決的質疑持續不休,引起海內外輿論廣泛關注。
昨日,全國人大代表、吳英案二審法院——浙江省高院院長齊奇表示,他已向大會提交建議,盡快制定民間借貸相關法律法規,讓民間借貸浮出水面,陽光化、法制化。
在這份建議中,齊奇建議盡快出臺《放貸人條例》,明確營利性民間借貸的性質,確認企業之間的資金調劑行為具有合法性。同時他建議,應適當提高民間借貸利率的上限標準。
正常民間借貸與非法集資交織
在接受本報專訪時,齊奇表示,民間借貸拓展了中小微企業的融資渠道,但也存在交易隱蔽、風險不易控、正常的民間借貸和非法集資等犯罪交織的情況。
據他介紹,現在中小微企業民間借貸的情況非常普遍,法院受理的民間借貸糾紛案件也越來越多。2011年,全國法院受理民間借貸糾紛案件608477件,比2010年上升38.27%,涉案金額1143億元。
而浙江是民營經濟最活躍的地方,2011年受理93067件,差不多占全國的15%,“這個比例很高。”
齊奇調查發現,民間借貸利息不斷走高,一些地方甚至以錢炒錢,一些金融機構工作人員甚至為高利充當“資金掮客”。
齊奇說,企業資金鏈斷裂或放貸人出逃躲債,容易引發連環訴訟,產生信訪、上訪,甚至引發群體性事件。
不超過銀行利率4倍限制已落后
齊奇說,根據現行法律和司法解釋,企業間的借款屬無效的民事法律行為,他建議放寬限制,允許一定范圍和一定條件下企業間的借款合法存在。
最高法1991年出臺的《關于人民法院審理借貸糾紛案件的若干意見》規定,民間借貸利率不得超過銀行同類貸款利率的4倍,超出此限度的,超過部分的利息不予保護。
齊奇認為,這個規定執行20多年,已與利率市場化改革不相符合,也受到各方質疑。他建議適當提高民間借貸的上限標準,或者細化不同地區、不同情況下的利率標準。
記者注意到,浙江代表團有多位代表提出了關于民間借貸合法化的建議或議案。
對話
齊奇:借錢經營不屬集資詐騙
浙江高院院長詳解民間借貸與集資詐騙區別,關鍵在于是否“占有揮霍”
浙江民企若無民間借貸會大批死掉
新京報:民間借貸屬于經濟領域關注的話題,你是法院院長,為何提這個建議?
齊奇:現在法院受理的民間借貸糾紛案件越來越多。浙江法院受理此類案件,差不多要占全國的15%,比例很高。
新京報:你在建議中說,民間借貸風險不容易控制。為什么?
齊奇:按照現行法律規定,企業之間直接借貸,是無效的。為了規避法律,就出現了企業資金以個人名義進入民間借貸的情況。企業間的借貸行為,用個人行為隱藏起來,風險就比較大。法院審理往往很困難。
如果法律統統作無效處理,對經濟也會產生不利的影響。浙江民營企業如果連民間借貸的這一點供血都沒有了,就可能大片大片地死掉。
新京報:在這種情況下,法院怎么判斷一筆借貸是企業間的借貸還是個人之間的借貸?
齊奇:利息是一個很明顯的區別。
個人之間的借貸是生活、消費性借貸,不是經營性、營利性的,比如咱們是朋友,我借給你30萬,你還給我30萬,頂多帶一點點利息。
但是企業之間的借貸,利息肯定要高過銀行,而企業也愿意接受,因為民營企業在銀行很難貸到款。
民間借貸與集資詐騙區別在“騙”字
新京報:你在建議中提到,正常的民間借貸和非法集資、集資詐騙等形式犯罪有交織,這怎么理解?
齊奇:由于企業之間的民間借貸一直處于灰色地帶,給集資詐騙等犯罪提供了土壤,一些人以民間借貸的形式搞犯罪活動。借來的錢根本沒有用于經營,根本不準備償還,而且虛構投資經營的幌子,再用后面騙的錢抵前面的高息,越滾越大,其實始終沒有用于生產經營。
新京報:法律上怎么區別正常民間借貸和集資詐騙?
齊奇:法律的評價原則是這樣的,比如你撞了人,同時又扶起人。對“扶”的行為應該給予肯定評價,但是你撞人的行為,還是要承擔一定的責任。是否需要進行賠償,主要看你有沒有撞,有沒有致人損害。法律追究的不是你“扶”這個行為,而是“撞”這個行為。
新京報:如何理解你這個比喻呢?
齊奇:是不是屬于集資詐騙,是否要追究刑事責任,關鍵在于有沒有實施詐騙,而不是看形式上也是借貸這個行為。也就是籌集來的錢有沒有用于生產經營,還是用來占有揮霍。
如果只是用于經營的攤子鋪得太大,支付的利息又比較高,再碰到金融危機,資金鏈斷裂了,還不出來,資不抵債,這種情況叫經營虧損,法律上的出路就是依法破產,實行企業破產重組或者破產清算,而絕不是集資詐騙犯罪。
新京報:事實上,有一些老板還很擔心的。
齊奇:集資詐騙和一般民間借貸是兩回事,這個要搞清楚。一些媒體不負責任胡亂炒作,讓一些民營企業家慌了。其實不用擔心,企業家通過民間借貸,借錢用于投資經營,不可能被硬套上集資詐騙的罪名,不屬于刑罰處理,而是屬于民法調整的,與集資詐騙有本質區別。
放開民間經營性借貸可遏制集資詐騙
新京報:讓民間借貸陽光化、法制化,能解決什么問題?
齊奇:國有商業銀行的貸款,給民營企業的大概不到10%。民營企業融資難,很饑渴。
另一方面,大量地下的民間資本暗流涌動。現在就是要通過立法,用抽水機把地下的“水”抽上來,灌溉地上民營實體經濟的“旱田”。
現在的金融壟斷,已經成為制約民營實體經濟的瓶頸,我們要更新觀念,金融要市場化改革,利率以后也要逐步適應市場化。
新京報:民間經營性借貸在陽光化之后,是不是可以避免集資詐騙?
齊奇:騙子從古到今永遠都會存在,不過,可以肯定的是,民間經營性借貸陽光化以后,集資詐騙行為會受到有效遏制,因為規范了,陽光了,再渾水摸魚就比較難了。
新京報:對這個建議的效果,你有什么樣的預期?會遇到困難嗎?
齊奇:這個建議反映的需求在浙江是比較迫切的,主流意見也比較一致。國務院正考慮在浙江溫州搞金融改革試點。所以對建議的預期,我還是很樂觀。
不過這背后也是一種博弈,到底是維持計劃經濟遺留下來的金融壟斷,還是搞金融市場化改革。指望在全國范圍內很快落實這個建議,還是有難度的。但是,我認為企業間資金調劑的合法化建議,是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方向的。
司法和輿論良性互動但不應被綁架
新京報: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關注法院判決。你怎么看輿論對法院判決的評價?
齊奇:輿論對司法有一定的監督作用,這是正面的作用,但另一方面還是要尊重司法所依據的事實、證據、法律和程序。有的人發表觀點往往會離開事實,離開證據,甚至連判決書都沒有看過,就開始評論。結果大家談論的概念,與司法的事實證據很不對應,我說東,你說的是西。
新京報:你覺得司法機關應該如何面對輿論?
齊奇:司法機關要看重輿論的監督,但要辦案還是依照法律。我希望司法和輿論是一個良性的互動,而不是輿論綁架司法,司法屈服輿論,更不是司法踐踏輿論。司法獨立,也包括對輿論的獨立,不受輿論的影響,依法獨立裁判。(記者 宋識徑)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