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流再掀收視熱潮 文化產業走出去該學些什么?
“都教授又回到地球了!”隨著近期網絡上熱播的韓劇《來自星星的你》落下帷幕,星星粉們和敏感的商家們也將這股追劇熱潮推向頂峰。星星粉們癡迷狂熱,線上線下商機無限,轟動我國電視劇市場的“韓流”,給我國文化產業“走出去”帶來哪些啟示?
“韓流”再掀收視熱潮
繼《繼承者們》《總理與我》《漂亮男人》之后,又一部韓國電視劇《來自星星的你》掀起收視熱潮。在各大社交網站的熱門話題排行榜上,隨處可以見到與該劇相關的話題。
2月28日,星星粉們凌晨2時還忠誠地守在電腦旁,等待著第一批有中文字幕的大結局播出。一位網友感嘆:“刷屏刷了十多次還沒有等到播出,好想報個班去學韓語,就可以看同步播出的韓劇了。”還有網友感嘆,星星劇大結局了,生活一下變得“空蕩蕩”。
追捧韓劇的不只粉絲,眾多商家也瞄準了其中的商機。
該劇女主角千頌伊在劇中所穿著的衣服、發帶、挎包在網店上多已脫銷,店家無不驚喜“賣得太好了”;而男主角都敏俊在片中授課所使用的書本也同樣為星星粉們所追捧,以《愛德華的奇妙之旅》為例,在網上銷售已達到4664本。
而片中男女主人公所青睞的啤酒與炸雞的美食搭配,更是為韓式料理的店家增加了大量客源。在《來自星星的你》大結局播出當天,上海虹泉路的校村炸雞店買一份炸雞竟需要排三個小時的隊。
微信平臺也不甘寂寞,趁著該劇熱播,在平臺推出“輸入炸雞和啤酒,就會飄起雪花”的小游戲,激起了小伙伴們的“點擊”熱情。
自1993年至今,韓劇登陸中國電視劇市場已整整20年,每逢韓劇熱播幾乎都能掀起或大或小的收視熱潮。據媒體報道,《來自星星的你》大結局在韓國創下高達22%的收益率,十分罕見;而其在中國市場掀起的追劇熱潮也達到了空前高度。
工業化模式植入文化產業
“對比《大長今》,現在的韓劇風格已經有了明顯的演變。”上海大學影視藝術技術學院張斌副教授認為,2007年以《大長今》為代表的“韓流”與現在熱播的韓劇在影像內容上已經有了很多變化。以前流行的韓劇一般為家庭倫理劇,故事情節模式化,以電視為主要播放平臺,追求的觀眾多為中年群體,而現在的韓劇則取材更為現代化,采用類似于電影的拍攝手法,注重視覺性,追求純化的愛情故事,主要觀眾也趨于年輕化。
在張斌看來,以青春、愛情為敘事核心的韓劇,在走向國外市場的過程中能夠喚起國外觀眾共同的情感體驗,避免跨文化的障礙給觀眾帶來困擾。因此,也就能夠更充分地調動觀眾的收視熱情。而追逐更具購買力的年輕觀眾,是帶動整個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推動力。
談及韓劇對市場的敏銳,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廣播電視新聞系趙民認為,“為呈現理想化的都市生活,滿足年輕受眾的觀影期待,韓劇時常在制作上有較大的投入,對市場也做了充分的調研。”據了解,目前熱播的韓劇大多采用邊拍邊播的形式,編劇根據前一集播出的觀眾反饋決定劇情的走向,作品也會更加符合觀眾胃口。
長期從事媒介經營管理研究的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朱春陽副教授則認為,韓國成立文化產業振興院等半官方性質的行業自治組織,改變過去過于壟斷的市場格局,扶持作為文化產業主體的中小企業,使得產業資源得以聚集和充分利用,這也是韓劇得以振興的一個重要因素。
“走出去”如何借鑒韓式范本?
中國的電視劇市場發展同樣迅猛。目前,我國在電視劇產量上名列世界第一,《還珠格格》、《媳婦的美好時代》等電視劇近年來也走出國門,受到國外觀眾的追捧。但與韓國相比,在“走出去”的數量、質量上仍存在較大的差距。
針對我國電視劇數量與質量上的落差,趙民認為,這與目前電視劇市場資本投入過于注重快速獲利、忽略質量把關有關系。由于政策預期、市場風險等因素,目前電視劇市場上的資本較少有長期投入,“什么劇有市場,就投資什么劇,并且對藝術性要求不高”,逐利動機使得制播市場出現供大于求的局面,不僅造成資源浪費,產品質量也較欠缺。趙民認為,韓國穩定、健全的制播市場應是中國影視產業值得借鑒的地方。
同時,在朱春陽看來,我國目前的勞動力優勢固然能夠支撐文化制造業出口的繁榮,但以創新為核心的內容產業落后,仍是目前文化產品競爭力上的短板。“雖然我國在文化產業多個項目上保持順差,但是一旦把文化制造業與內容產業分開統計,就有明顯差距。”
朱春陽介紹,目前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多以區域為單位規劃,“有30多個地區都提出了文化強省、文化立市的目標,那就意味著大量的資源被分散,而無法通過市場聚集,創新的經驗難以擴散。”
朱春陽認為,與國際市場的需求脫節,消解了我國天然市場大、文化資源豐富的競爭優勢。“我們想要走出去,需要的是創新網絡體系,是產業集群的形成,而這一點,韓國的文化產業是很好的范本。”(莊成青、陳鑫盛、劉小桐)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