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底不見底:2013年那些被套牢的“黃金粉絲”
▲12月26日,人們在江西南昌一家金店選購黃金飾品。當日,江西南昌部分金店的黃金飾品價格為242元/克,不少消費者逢低購買。記者 周密 攝
2013年,唱“牛”數年的黃金進入嚴冬,全年走出了單邊下行的軌跡,國際金價從年初每盎司1700美元一路走低至1200美元附近,國內金價也重回“2”時代,經歷了高位搶“4”、抄底搶“3”的“黃金粉絲”很受傷。
“黃金粉絲”遭遇“抄底不見底”
在北京某報紙擔任編輯的王旭在金價跌到每克360元時毅然抄底買入金條,“以為抄了底,誰知一直虧著。抄底的結果卻是見不到底。”
31歲的上海消費者王先生告訴記者,他5月9日以每克385元的掛牌價,購入一尊50克重的金飾品,另計工費超過3000元。按12月24日的同品牌門店回購價,這筆投資至少已縮水三分之一。
受此前一路飆升的金市行情影響,黃金作為避險抗通脹的武器,成為受投資者乃至普通家庭關注的理財產品。黃金價格不斷攀升、屢創新高,引發普通投資者產生遇低吸入“抄底”的心理,卻在2013年遭遇崩盤式狂跌,資產大幅縮水。
北京黃金交易中心首席分析師張磊指出,投資者的“抄底”行為由來已久,這與大家在股市“拉均價”的操作惡習異曲同工,往往是由于價格短期內落差過大引發的。價格保持較高時,會形成繼續向好的預期,當價格大幅下滑時,便產生了入場沖動,感覺盼望已久的機會終于到來,這其實需要投資者冷靜判斷市場價格走勢,不能盲目跟風搶購。
情迷黃金:十八年囤金為傳承
黃金不僅能保值,更是一些家庭傳承寄托的載體。盡管黃金一路狂跌,但購金者的購買熱情并未中止。
新媽媽鄔迪是位“黃金達人”。此前曾有股市失利、金市獲利的經歷,讓她格外青睞黃金。隨著兒子出生,她更堅定了給兒子囤金的決心。2013年4月,她以每克297元的價格在交通銀行購入100克重的金條。面對價格的波動,她仍決定繼續購入。“一年囤一根,18年18根,作為兒子十八歲時的第一桶金。”
記者發現,臨近年底各大金店銀樓的促銷廣告已接近“瘋狂”。有迎合婚慶嫁娶的“親情版”,新婚顧客“折上折”;有自稱“冰點折扣”,飾品原料零加價免工費。即將在上海開幕的春季珠寶展,更是提前數月便打出“黃金直降20-30元/克,鉑金直降20—40元/克”的預約價……
有受訪消費者表示,將會選擇在節慶促銷期間購金。“由于訂婚自用為主,價格高低并不影響購買。相對平時,還是過節促銷力度大。”上海白領宮海濤說。
張磊認為,黃金自古以來在全世界范圍內就是財富的象征,在中國更有占據心底深處的“黃金情節”。此外,雖然目前貨幣體系中黃金已經不再擔任貨幣的角色,但依然可以成為最終支付手段。這些因素都使黃金成為中國人的投資寵兒。
投資還是消費,“傻傻分不清楚”
“現貨飾品金價走低,原因之一是受國際金價擊穿1200美元/盎司大關影響。”上海黃金飾品行業協會副會長、上海九洲黃金有限公司總經理傅兆寶說,隨著金價結束近十年的長期牛市,各金店品牌促銷競爭加劇,國內金價日趨隨行就市,使年底購金價持續走低。
事實上,在黃金投資方面,相當部分的投資者依然存在一定誤區,混淆了黃金投資與黃金消費的區別。
年屆五旬的上海消費者田喜嬋今年8月剛剛買入總價4萬余元的金飾品。“一轉眼金價每克跌了50多元,虧得連邊都找不到。”
她說,由于之前購買時并不了解投資性金條與金飾品等品種差異,導致保值性不如金條。自己長期依然看好黃金的保值升值能力,未來購金更愿意選擇價格更低、回購更便利的投資性金條。
記者走訪了解到,12月28日,北京菜百公司的千足金飾品報價為302元/克;上海南京東路的老鳳祥銀樓總店,千足金飾品報價為307元/克;臨近的老廟黃金市南銀樓內,千足金飾品報309元/克。
同日,上海黃金交易所金條價格240.88元/克,中國黃金投資金條價格254.50元/克,建設銀行龍鼎金價格240.50元/克。金條與金飾品每克價差高達50多元。
據了解,按照上海金店銀樓近年來的銷售方法,黃金飾品一般是在國際金價的基礎上加價23%以上。今年上海多家金店受發展改革委反壟斷處罰后,行業協會制定的加價幅度不再被執行,也進一步拉低了不同金店品牌的價差。
張磊指出,黃金投資要重點關注投資工具是否具有流動性好、變現成本低等特性。而黃金消費則更注重品牌、工藝、材質純度等。由于黃金消費品工藝更加復雜,價格中含有更高的生產成本、設計加工費、物流成本等,所以價格遠遠高出原料價格本身,不適合以此種方式進行投資。(記者 南婷 郭宇靖 杜放)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