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一分錢購物體驗落陷阱 信用卡被盜刷1.2萬
呂女士參加了一次“一分錢購物體驗”,結果被人套出了信用卡的信息,將其銀行預留手機號碼更改,盜刷了12000元。因呂女士拒絕還款,交通銀行將她告上法院,追索欠款。昨天,此案在西城法院開庭審理。盜刷的錢該由誰承擔、銀行有無過錯,成為庭審焦點。
庭審現場
一分錢購物落陷阱
銀行的起訴理由很簡單,2010年11月,呂女士辦理了一張交通銀行信用卡,開卡消費后發生透支本息共計13769.83元,銀行要求呂女士償還。
欠債還錢,天經地義。但呂女士卻覺得這筆錢不該她還。
原來,2012年10月8日,呂女士使用這張信用卡在淘寶網上購買了“一分錢購物體驗”的商品,在網上輸入了身份證號、卡號、密碼、電話等信息。支付完后,一名自稱為支付寶員工的人打來電話,向其核實了包括交易密碼、身份證號、驗證碼、預留手機號等諸多辦卡信息。
4天后,她收到一條銀行短信,稱其已修改預留手機號碼。因為每天都收到許多類似的詐騙短信,所以她并沒在意。
過了幾天,銀行打來電話,告知其信用卡被盜刷了6次,共計12000元。經過核查,這6次盜刷行為發生在呂女士的預留手機號碼被更改幾分鐘后。由于手機號碼已被修改,呂女士一直沒有收到銀行消費短信。
庭審激辯錯在誰
交通銀行的代理人介紹說,去年10月12日,交行交易系統接到一個來電,憑借身份證號、交易取現密碼、驗證碼三項信息對呂女士信用卡的網上銀行預留手機號碼進行更改。修改后,銀行系統自動發送一條短信到原預留手機號碼。呂女士收到短信后,三天內沒有對此異常行為作出任何反應。呂女士信用卡發生的6筆網銀消費,全部是憑借密碼消費。銀行發現異常,主動聯系了呂女士。
銀行認為,信用卡領用合約中載明,如果持卡人未保管好身份證件或泄露密碼造成損失,銀行不承擔責任,應由持卡人自負其責。
不過,呂女士認為,卡片被盜刷錯在銀行。
“我承認在淘寶購物時我們有失誤,但是銀行也有錯誤。”呂女士的丈夫在法庭上說,錄音里可以聽出,修改預留手機號時,是一個大老爺們兒打電話說是卡主本人。“我媳婦是女的,錄音里的人是男的!銀行還問是本人嗎?能是本人嗎!銀行根本沒有核實是否為本人,就把預留電話更改了,有明顯過錯,造成信用卡被盜刷。”
銀行代理人表示,根據語音操作平臺的記錄,修改預留電話時,銀行進行了三項驗證,分別是身份證號、交易密碼、驗證碼,驗證這三項就基本上能夠確定是本人在修改信息。目前,所有銀行都是這樣的操作流程。
律師觀點
誰有過錯誰負責
很多持卡人認為:“只要錢不是我花的,就不該由我來還。”因此,在出現盜刷事件后,持卡人大多起訴銀行賠償或干脆不還錢。
北京市中同律師事務所歐陽繼華律師表示,銀行卡被盜刷案件,判定由誰承擔還款責任的關鍵是誰有過錯,而并非誰花了錢。
“法院在審理過程中,會審查儲戶有沒有過錯,銀行有沒有過錯,認定一方或雙方都有過錯,根據過錯和損害結果之間的關聯程度來判定責任。如果持卡人泄露了信用卡信息和密碼,存在過錯,就要承擔賠償責任。”
第二,在被盜刷的問題上,持卡人負有舉證義務。“‘我的卡是被盜刷的’,這種話說著容易,但到了法庭上,就得拿出充分的證據證明。比如錢是在山東被劃走的,但當時持卡人出國了,有機票和出入境記錄為證,或者刷卡消費是別人冒充的簽名,可以做筆跡鑒定,這樣法院采信的可能性就比較大。”
第三,還要看持卡人事發后有沒有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避免損失擴大。比如及時通知銀行掛失、報警等。
歐陽繼華律師說,在審查銀行過錯方面,主要是看銀行是否嚴格遵守了相關操作流程;銀行是否存在管理或技術漏洞讓犯罪分子能夠盜刷盜取。比如此案中,銀行修改密碼和預留手機號碼的流程是什么?銀行要舉證在此過程中是否嚴格按規定辦理。
審判實例
法院的確按過錯定責任
記者查閱了一下,銀行卡被盜刷后引發儲戶和銀行發生訴訟的事屢見不鮮。縱觀法院的判決結果,和歐陽繼華律師分析的一樣,均是按過錯分責任。
中學教師李先生在ATM自動取款機取款之后,第二天發現銀行卡被人在夜里2次轉賬、7次取現,共計11萬余元。李先生認為銀行管理存在嚴重疏漏,要求銀行賠償損失。
法院調取了一段監控錄像,在李先生取款前,有人在自動取款機上貼了東西,此后包括李先生在內的三個儲戶在此存取款。后來,一個人又從取款機上拿走了所粘物品。李先生據此認為,犯罪嫌疑人將非法監控設備安裝在取款機上,借此盜取了他的卡號和密碼,克隆了偽卡盜刷。
法院判決確認了李先生被人用非法監控設備竊取卡號、密碼,制造偽卡盜刷,李先生在交易過程中并無過錯。法院認為,金融機構不能識別偽卡,與李先生無關,不能把損失轉嫁給李先生,只能向犯罪人員主張權益。判決銀行賠償李先生11萬余元。
在另一起案件中,王小姐的信用卡被男友偷走,由于其知道王小姐的密碼,直接盜刷了3萬余元。得知被盜刷后,王小姐向警方報案,并報銀行掛失。
法院認為,作為信用卡的持有人,王小姐負有妥善保管該卡及密碼的義務,并應承擔因使用信用卡而發生的全部債務。王小姐發現信用卡丟失后掛失,但被盜刷的消費都發生在掛失之前,銀行對掛失前的損失不承擔責任。而且,王小姐也沒有在信用卡背面的簽名欄內簽名,按照合約規定,她對此造成的信用卡透支損失應自行承擔。
此外,廣州的陳先生也被人拿著偽造的銀行卡盜刷70萬元。起訴后,廣州法院判決銀行未能準確識別偽造的銀行卡,導致儲戶存款被盜取,應承擔80%的責任;陳先生未能妥善保管密碼,申請掛失不及時,應承擔20%的責任。
承辦法官解釋說,設置密碼的銀行卡被偽造后交易的,銀行未識別偽卡,一般應當對卡內資金損失承擔不少于50%的責任,儲戶對銀行卡被偽造存在過錯的,可以減輕或免除銀行因不能識別偽卡而該承擔的民事責任。此外,儲戶對密碼的泄露沒有過錯的,對銀行卡賬戶內資金損失一般不承擔責任。儲戶用卡不規范導致密碼泄露的,一般應當在卡內資金損失50%的范圍內承擔責任。銀行對密碼泄露存在過錯的,可以減輕或免除儲戶用卡不規范而應承擔的民事責任。
律師支招
被盜刷取證很關鍵
對于保護用卡安全,積極維權的方法,歐陽繼華律師提出三條建議:
首先,持卡人對個人身份信息和辦卡信息應注意保密,不對任何人透露。發生盜刷盜取后,第一時間掛失、報警,搜集證據。
第二,要第一時間收集錢款非持卡人取款或消費的證據,比如持卡人不在交易地點或刷卡地點的證據。這在日后解決問題中非常關鍵。
曾經有個持卡人,發現被人盜刷信用卡后,立即在附近的銀行持卡打印消費明細,時間、地點、持卡情況都得以證明,也因此,銀行最終將這筆錢款墊付,持卡人無責。
第三,如果到了打官司的地步,就要盡可能給銀行“挑毛病”,找到銀行具體操作流程規定,看銀行實際是怎么辦理業務的,證明銀行過錯。
記者調查
銀行卡是如何被盜刷的?
記者查閱了大量銀行卡被盜刷的案例,發現盜刷原因主要是了解密碼的熟人盜卡、ATM機竊取卡號、密碼制作偽卡、釣魚網站騙取密碼信息、消費場所盜取客人卡號密碼等幾類。其中,正常使用銀行卡被竊取信息最防不勝防。
陷阱1:ATM機暗藏玄機
有犯罪分子在ATM機上安裝讀卡器及攝錄機,持卡人在自動取款機上操作時不明真相,將卡插進了犯罪分子的讀卡器里,并被人拍下輸入時的密碼。事后,他們用這些盜竊的卡片信息制作偽卡,憑卡主的密碼盜刷消費。
陷阱2:釣魚網站騙信息
據報道,有網銀客戶曾收到“網銀升級”的短信通知,誤登釣魚網站,在上面錄入自己的賬戶名、密碼、動態口令等。騙子得到這些信息后,立即登錄真正的網銀系統,將事主賬號內資金轉走。
陷阱3:收銀員刷卡盜信息
還有一些犯罪分子與消費場所的收銀員勾結,里應外合盜取客人銀行卡信息。客人在刷卡消費時,收銀員利用銀行卡信息采集器盜取磁條信息,并通過密拍設備記錄下客戶輸入的銀行卡密碼,繼而偽造銀行卡,盜刷套現。
(孫瑩)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