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材出口遭遇污染困局:道地藥材檢測不達標
導讀:嚴格控制重金屬、農藥殘留,已經成為當務之急。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在中藥材種植方面對重金屬、農藥殘留的控制較晚,這使得出口企業無法從根本上監控中藥的重金屬、農藥殘留,而且很多企業也還沒有掌握國外關于植物藥重金屬、農藥殘留標準數據,以致出口屢屢受挫。
“藥材好,藥才好”。這不單是一句簡單的廣告語,對于國內中草藥企業而言,更意味著質量和安全。
源頭難題
在很多業內人士看來,盡管經過了多年的努力,但中藥材的問題,并沒有得到根本的好轉,甚至在某些品種上變得越來越嚴重。
“中成藥的療效直接由中藥材決定,而中藥材的品質好壞則由土地、雨水、氣溫等因素共同決定,如果大家擔心西紅柿被打了激素、韭菜用了殺蟲劑,為什么會覺得同樣生長在土壤里靠天吃飯的中藥材就有理由安然無恙呢?”昨日,北京中醫藥大學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知名教授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表示。
入秋時節,自北向南,全國有土地耕種范圍內,作為經濟農作物生長在田間地頭的近千種中草藥,已先后進入到各自的成熟收獲期。
從田間收獲、粗加工,交由收藥的商販或送到附近的交易市場,經過又一輪的挑選和裝揀,運輸至上千公里之外的制藥工廠,一種草藥真正實現其藥用價值的一生才剛剛開啟。
“中藥材經過必需的炮制工藝,將最大的藥效激發出來并加以保存,然后按照不同用途被制作成不同的產品和劑型,但歸根結底,最關鍵的兩個步驟,一是藥材,二是炮制,先天的藥材因素占了更大的成分。”上述教授表示。
而這一點,也正是讓許多中醫界老專家們心焦的關鍵所在。
來自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數據顯示,我國被進口國拒之門外的中藥產品中60%以上因“綠色壁壘”,我國出口美國、日本、歐盟、韓國和加拿大的食品受阻總計達2298批次,其中,植物源性中藥材受阻85批次,特殊膳食受阻79批次,動物源性中藥材受阻24批次,以上三類產品占總受阻食品的8.1%。
受阻原因則主要是微生物污染、重金屬、農藥/獸藥殘留、化學物質污染、包裝不合格等,其中重金屬及農藥殘留限量超標尤為嚴重。
事實上,嚴格控制重金屬、農藥殘留,已經成為當務之急。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在中藥材種植方面對重金屬、農藥殘留的控制較晚,這使得出口企業無法從根本上監控中藥的重金屬、農藥殘留,而且很多企業也還沒有掌握國外關于植物藥重金屬、農藥殘留標準數據,以致出口屢屢受挫。
公開資料顯示,2006年4月起,日本決定繼續執行有關人參等5種中藥材農殘標準,同時計劃對甘草、黃芪等15種中藥材農藥殘留標準進行重新設定;而韓國也公布了中藥重金屬與農殘許可標準與檢測方法——在中藥材主要出口國不斷提高進口標準的背景下,中國以農戶耕種方式培育的中藥材安全問題再次被敲響警鐘。
一家NGO組織近日公布的《中藥材農藥污染調查報告》顯示,通過對全國9個城市(包括香港)的9家連鎖中藥房所售藥材的23種65個樣本進行農藥殘留抽檢,包括北京同仁堂商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同仁堂藥店、云南白藥大藥房有限公司、湖南九芝堂零售連鎖有限公司等藥店購買的65種中藥產品,檢測結果顯示,共有48個樣本檢出農藥殘留,其中26個樣本檢出6種已禁用農藥的殘留,其中包括甲拌磷、克百威、涕滅威等高劇毒農藥,占總樣本量的40%。
由于我國對中藥材最大農藥殘留量標準的規定數目非常有限,參照歐盟農藥最大殘留標準發現,部分樣品農藥殘留超標數十甚至數百倍,其中,同仁堂(北京)的三七花中檢出甲基硫菌靈殘留量為51.6毫克/千克,超標500倍。
“中藥材與化學農業模式下的其他農作物相同,病蟲害的防治嚴重依賴化學農藥的使用,這是導致中藥材農藥殘留的主要原因。”上述報告稱。
“道地藥材”也中招
“中藥材的問題不是一天兩天了,為了防止病蟲害和增加產量大量使用農藥,導致土地農藥和重金屬殘留、藥力下降、毒性增大,一些用了幾百年的(經)驗方收不到療效,很大程度上是源頭的藥材環節出了問題。”上述教授說。
該教授向記者介紹,更嚴重的是,不只是一般中藥材,近年來,即便是中藥中代表最高品質的“道地藥材”,出現質量不穩定和藥力下降的范圍也越來越大,“臨床上一些很有聲望的老名家,也經常會遇到開方療效不如從前,甚至‘吃不準’的狀況。”他說。
中藥文化中一直強調“道地藥材”,即傳統中藥材中具有特定的種質、產區或特定的生產技術和加工方法所生產的中藥材,杭州白菊、四川貝母、淮山藥等“地名+藥名”道地藥材的命名方式,已經成為公認的質量可靠、性能穩定、療效確切的代名詞。
“和農業作物一樣,中藥材種植也是一個很脆弱的行業,不僅直接受天氣的影響,更依賴當地水土資源,”前述教授表示,“土地面積縮減,工業化帶來的廢水流入土地、廢氣污染空氣,廢渣更是直接埋進土壤,毀了中藥材的根基,種出來的藥材怎么會和以前一樣?”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