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天然只道歉不提賠償無誠意 中國消費者很受傷
導讀:無論是在北京還是在新西蘭,恒天然集團的高層均多次向消費者誠懇道歉,表示會對事件進行全面深入的調查。然而,從2日至今,如何對包括中國消費者在內的多國消費者作出賠償,恒天然集團至今沉默。
被新西蘭總理點名批評拖延曝光產品質量問題,自己卻堅稱主動公開;“48小時召回時限”口徑一改再改;只道歉不提賠償……深陷“肉毒桿菌”門的新西蘭乳業巨頭恒天然在中國市場的“危機公關”,讓中國消費者很受傷。專家指出,坦承才是最好的危機公關,恒天然式沒有誠意的“危機公關”要不得。
行動要有誠意
3月發現問題,8月公布,恒天然始終堅持聲稱企業是主動公開涉事原料的信息。然而,新西蘭總理約翰·基批評恒天然集團拖延曝光產品質量問題。
事實上,在新西蘭,第三方獨立機構和企業如果不及時將檢測信息如實上報監管當局,將受到嚴重處罰,甚至可能被吊銷執照。業內人士指出,恒天然與其說是主動公開,不如說是權衡利弊之后的選擇。
恒天然集團首席執行官西奧·史畢根斯5日宣布,已經確認市場上90%受到影響產品的安全狀況,剩下10%的產品即將在48小時內全部召回。在被新華社發文指出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后,恒天然改口稱,48小時不是完成召回,而是“啟動召回”。
無論是在北京還是在新西蘭,恒天然集團的高層均多次向消費者誠懇道歉,表示會對事件進行全面深入的調查。然而,從2日至今,如何對包括中國消費者在內的多國消費者作出賠償,恒天然集團至今沉默。
復旦大學教授顧曉鳴表示,縱觀恒天然多天來的“危機公關”,似乎僅僅只是屢屢利用公關辭令模糊公眾視線,“真誠”道歉卻不提賠償,誠意不能不令人懷疑。
“危機公關是手段不是目的,恒天然遠沒有體現出和其規模相匹配的誠意和素養,恒天然式‘危機公關’要不得。”顧曉鳴說。
學會危機公關
顧曉鳴同時表示,危機公關本身不僅沒有錯,而且應該是企業的必修課。目前,國內許多企業在這方面的意識還不強,跨國公司的很多好的做法值得我們借鑒。
上海奶業行業協會副秘書長曹明是此前也表示,在美贊臣“金屬門”和明治“缺碘門”等洋奶粉品質危機事件中,“洋品牌”一些正當的危機公關技巧值得國內乳企學習。國內企業在發生突發事件時,應該理性、虛心地接受消費者的批評和監督,做好售后服務,培育消費者的忠誠度。
杜絕雙重標準
近年來,“洋品牌”在華陷入危機之后采取“時差性道歉”、“歧視性召回”、“雙重標準”的事例屢見不鮮。
今年1月13日,蘋果iPhone4S正式在中國內地市場上市,這比歐美晚了90多天,引發眾多中國消費者質疑;強生公司22次產品召回,都與中國市場無關;沃爾瑪等在國內外實施雙重產品標準;豐田汽車在中美執行兩個召回標準……
上海泛洋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劉春泉分析認為,要改變“洋品牌”動輒大搞雙重標準的現狀,不僅需要消費者觀念的改變,更需要提升法律威懾力,提高監管主動性,從制度上保障消費者和勞動者的權益。
“企業應該認識到合法與誠信是市場的底線,更要正視消費者的感受。”上海市商業經濟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齊曉齋建議,在用“硬規則”對不誠信的企業進行制約之外,也需營造公平誠信的消費環境。
最新動態
新西蘭將徹查“毒奶粉”事件
8月12日,在新西蘭惠靈頓議會大廈,新西蘭總理約翰·基在新聞發布會上發言。
當天,約翰·基在惠靈頓議會大廈宣布,新西蘭政府將成立一個部長級調查委員會,徹查恒天然乳制品遭肉毒桿菌污染事件。他表示,希望調查結果能夠在今年年底前完成,并計劃屆時親自前往中國把調查結果通報給中國政府和消費者,以恢復中國消費者對新西蘭乳制品的信心。
(周蕊)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