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奶酒業連續幾年被曝造假泛濫 8成用奶精勾兌
內蒙奶酒業連續幾年被曝造假泛濫 8成用奶精勾兌
曾經,“假奶酒泛濫,八成產品用奶精勾兌”、“持證企業勾兌奶酒”……2012年,內蒙古奶酒行業在被連續曝光后元氣大傷,跌入低谷。一年后,中國質量萬里行記者在呼和浩特、包頭調查發現,由于市場低迷,除部分龍頭企業仍開工生產外,一批持證的中小企業或進入訂單生產模式,或干脆停止生產,整體進入“療傷期”。但市場上仍有一部分勾兌奶酒存在,有的是前幾年的“存貨”,有些則是剛剛生產出來的。
市場上仍有部分勾兌奶酒
傳統意義上的奶酒是蒙古族牧民用古老的家庭作坊式生產工藝,將馬奶或牛奶發酵制作而成。
資料記載,奶酒也是我國最早的酒種之一,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
不過,伴隨著奶酒的現代產業化進程,奶酒的生產材料和工藝已發生了更適合規模化生產的變化。
奶酒行業資深技術人員王軍(化名)告訴中國質量萬里行記者,現在奶酒的主要原料是牛奶和乳清。據《奶酒國家標準GB/T23546》,奶酒是“以動物乳、乳清或乳清粉等為主要原料,經發酵等工藝釀制而稱的飲料酒”。
按此標準,奶酒只有發酵型奶酒與蒸餾型奶酒兩種奶酒類型,且生產原料必須采用乳或乳清,經過微生物發酵后,再進行加工制作所得的產品才能稱為真正的奶酒。
王軍透露,發酵型奶酒一斤的成本不低于40元。按照國標規定的工藝,15斤鮮奶為原料發酵才能生產出1斤奶酒,15斤鮮奶按當前市價在30元左右;如果是從市場上購買乳清,按當前約2萬/噸的價格計算,生產1斤奶酒的乳清成本約為20元左右,外加設備折舊、人力成本,1斤發酵型奶酒的出廠價怎么也得40?50元。
“蒸餾型奶酒的價格則更高,”王軍告訴記者,發酵完的奶酒酒精度只有十幾度,而蒸餾型奶酒是在發酵的基礎上再進行1~3次蒸餾,酒精度越高,蒸餾的次數越多,且蒸餾過程中營養損失較大,這就使得同體積的蒸餾型奶酒的成本高于發酵型奶酒,且度數越高,成本越高。1斤38度的蒸餾型奶酒成本至少也得80元左右。
但據此前媒體曝光,一些中小酒廠們普遍違反了國標中所規定的工藝,而直接使用食用酒精、白酒基酒(或不加入白酒基酒)為主要原料,添加奶油香精等勾兌調制成奶酒,制作簡單、速度快,成本低廉,成本最高的也不到10元/斤。
“市場價也只有十幾元到三四十元。”
記者了解到,2011年、2012年內蒙古質監部門曾分別對奶酒市場進行清理整頓,并進行過打擊偽劣奶酒的專項行動。“一批所謂的奶酒‘品牌’就此銷聲匿跡。”
不過,6月記者在呼和浩特、包頭等地市場調查發現,從十幾元一斤到幾十元一斤的勾兌奶酒仍然存在。
記者走訪發現,在當地一些大型超市,主打的大都是內蒙河套酒業百吉納奶酒和包頭的龍駒奶酒等龍頭企業生產的發酵型奶酒與蒸餾型奶酒,前者價格大都在100元左右,而后者的價位在300元左右。
但這些超市、商場也有少量的“低端奶酒”存在。記者看到的一款標稱2013年生產的、配料為“鮮牛奶、乳清液”的38°乳香型“牛奶蒸餾酒”,價格只有14元(一斤裝)。
“這個價位,應該可以確定是勾兌酒。”王軍表示。
記者調查發現,在一些主要面對游客的“內蒙古”特產店,大都陳列著馬蹄型、彎把型、馬頭型和元寶型等富有鮮明民族風情的皮囊包裝奶酒,其中絕大部分都是38°左右的“蒸餾型奶酒”,不過價格基本在50元以內。“這些針對游客的奶酒雖然價格略高一些,但應該也都是勾兌酒。”王軍分析,“實際是和14元款的奶酒差不多的東西,不過前者主要面向本地,后者面向游客。”
不過,記者注意到,這些奶酒的生產日期大都在2012年以前。而按照這些奶酒標稱的地址,記者上門查看的結果是,一些已經關門大吉,一些只有值班人員,“有訂單才開工,七八十元一件,一件6瓶。”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