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S店用假冒配件維修成潛規則 汽車三包遇難題
國家質檢總局日前發布的暗訪結果顯示,103家汽車4S店中,有17家在維修和養護時不使用原廠配件,31家摻雜使用非原廠配件,使用假冒配件的情況達46%。
這給即將于10月1日實施的《家用汽車產品修理、更換、退貨責任規定》(簡稱“汽車三包”)潑了一盆冷水。
據知情人士透露,4S店在維修時使用非原廠配件已成為行業“潛規則”。究其原因,一是非原廠配件價格低,4S店可以獲取更多的利潤;二是可以降低維修價格,從而留住消費者,在銷售趨緩的情況下可以靠售后賺錢。
然而,多數消費者之所以選擇到4S店進行維修,圖的就是一個放心,但是4S店在維修環節大量使用非原廠件,甚至是假冒偽劣產品,不僅為交通安全埋下了隱患,也為即將實施的“汽車三包”增加了操作難度。
國家質檢總局于今年1月15日發布的“汽車三包”規定,分別明確了生產者、銷售者、修理者以及消費者的責任和義務,但其中涉及汽車退、換、修的問題都與維修配件有關。在當前這種假冒配件橫行的市場環境下,本就難以界定責任的“汽車三包”,實施起來將有更大的難度。
假冒攪局
據業內人士透露,目前汽車維修市場上的配件包括原廠件、正廠件、副廠件和純粹的假冒件。
按照整車廠商的規定,在其授權的4S店中,只能使用原廠件,也就是由汽車生產廠商直接生產或者授權委托廠商生產的配件,這些配件均會打上汽車生產廠商的品牌標識。
所謂正廠件,是指由整車廠提供配件的上游供應商生產,但未標識整車廠品牌符號的配件。這類配件與原廠件出自同一個廠家,只不過是由配件供應商自行包裝售給4S店。然而,由于整車廠嚴控渠道和利潤,并不允許配件供應商繞過整車廠直接銷售給4S店,所以正廠件在市場上流通的數量并不多。
真正在市場上大量流通的配件是副廠件。這類汽車配件是由非廠家授權許可的正規企業生產,工廠依據正廠件的配套樣式進行開發和制造,但在副廠件中亦充斥著大量的假貨,會為維修車輛埋下安全隱患。據一家4S店負責人透露,在銷售和維修安裝時,4S店通常會使用正廠件和質量較好的副廠件來冒充原廠件,并按原廠件價格收費。這讓消費者不僅花了冤枉錢,也沒有得到應有的保障。
除上述非原廠件外,還有一些是完全由地下小工廠生產的假冒配件。無論是原廠件還是正廠件、副廠件,都有不少劣質的假冒產品。這類產品在二、三線城市以及路邊小維修店居多,一些有保險維修資格的小修理廠也會采購這類配件來牟利。
“現在銷售新車的壓力越來越大,利潤已經越來越薄。對于經銷商來說,維修、保養等售后服務才是賺錢的新戰場”,一位4S店負責人坦言,很多經銷商從配件城或者其它渠道采購配件來冒充整車廠指定的原廠件,以獲取更多差價利潤。
此外,這也是4S店留住客源的手段。“為了拉低維修保養的價格,一些4S店給予消費者更多的選擇,表面上說是不同等級的產品,其實就是副廠件。”上述4S店負責人透露。
在汽車維修領域,由于經銷商與消費者的信息不對等,多數消費者對于汽車保養維修的了解十分有限,對于配件是否是原廠件更是無法辨別。這也是4S店肆無忌憚使用非原廠件的重要原因。
據蓋世汽車網總裁陳文凱透露,副廠件分很多檔次,如精仿是最高檔次的,幾乎和正廠件、原廠件一模一樣,質量也很好;其次是高仿件。但這些副廠件從外表很難辨識,必須切開實驗才能辨別。即使是消費者在4S店看著工人進行安裝,其配件是否運用了原廠件,消費者也無法斷定。
另一方面,整車廠商對4S店的配件采購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約束。目前,整車廠慣用的監管方式是,對4S店采購原廠件的任務量進行考核。而任務量的計算方式是,根據當地該品牌汽車的市場保有量和平均車齡,減去一部分可能不在4S店進行維修保養的數量,計算出一定的配件消費額度,然后平均攤派給當地各家4S店。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