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降價副作用毒膠囊 蘋果皮危機降臨
“這種延續安徽唯低價是取的思路已經被證明是行不通的。莫非又要逼出下一個‘毒膠囊’和‘蘋果皮’?”德傳醫療基金姜廣策對新近出爐的廣東藥交所草案的點評貌似“聳人聽聞”,但卻道盡了業內藥企近日的憂慮。
5月17日,醞釀已久的新版廣東省藥品交易相關規則(征求意見稿)新鮮出爐,此次征求意見稿對非基本藥物、基本藥物、藥品采購與配送、交易結算等內容進行了全面規定,擬通過網上競價、量價掛鉤等措施切實降低藥品虛高價格。然而,這一旨在將藥品招標向藥交所模式轉變的新政,因有著濃重的“價格導向”痕跡,以致被業內貼上了“安徽低價模式的電子化”的標簽。而在業內看來,安徽開創的唯低價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正是“毒膠囊”和“蘋果皮”事件的始作俑者。
交易所變“局”
來自業內的最新消息指,廣東省的第三方交易平臺目前已經敲定由南方聯合產權交易中心和藥監局所屬的南方醫藥經濟研究所聯合組建,該平臺預計最快將在下半年正式啟動。
據此意見稿,廣東藥品招標將最終建立全省集中的第三方藥品電子交易平臺,實行“在線競價、在線交易、在線支付、在線融資、在線監管”,這就是業內紛傳的“藥交所模式”。在這種招標模式之下,傳統的招標與采購分離模式將發生改變,而聯合采購引發的團購亦將對藥企形成考驗。
這一模式與此前重慶推出的藥交所模式看是相似,但由于兩地藥交平臺采購機制設計卻有不同。南都記者留意到,重慶藥交所模式除減少了表面上的流通環節并設立了價格上限之外,與此前線下的藥品招標的實質差異不大,因為在該模式下,依舊是由藥企先報出掛牌價,醫院議價后進行采購,包括醫院用藥習慣、原有市場份額等影響藥品購銷格局的核心因素沒有大的變化。
但“廣東草案”則是由醫院或醫院聯合體提出藥品需求后,申報到藥交所電子交易平臺上,然后再由企業根據醫院的需求量進行競價,最低價中標。這種模式雖然打破了藥企們此前熟悉的購銷程序,但以最低價中標的制度安排,則可能引發藥企之間的價格戰。
事實上,這樣的局面藥企們并不陌生。此前在安徽模式下,該省2011年基本藥物價格平均下降52%。“安徽模式”被推廣至全國后,大輸液中標價低于礦泉水價格的問題在各地頻發。隨后,迎合“唯低價”中標的蜀中藥業被爆出用蘋果皮制板藍根的丑聞;再后來,中標的藥企為了利潤,拼命降低成本,“毒膠囊”被“逼”出世。
過度降價的副作用
“通過網上競價、量價掛鉤等措施切實降低藥品虛高價格”這一廣東省衛生廳對外宣稱的改革目標,如今讓不少藥企感到憂心。“這個話題很敏感,但在最低價方能拿到入市價的情況下,尤其是不分質量層次的基本藥物,最終只會形成‘唯低價’是取的結果。而價量掛鉤能否真正掛得起來也有待驗證。”廣州一家藥企的市場老總如是對南都記者說。
另一家不愿具名的中成藥企業的營銷總監則指,若新規一旦實施,對藥企來說,最核心的打擊,將主要來自“每月評選入圍廠家”。“依照草案,在原來入市價的基礎上,所有參與競價的藥企還可以報價。這就意味著每個月的中標藥企都有可能會換,價格則或許會一月更比一月低。”在該位總監看來,照此下去,真正注重藥品質量的藥企勢必會在比價中敗下陣來,而最終受害的不僅是藥企,消費者最終也會因此無法獲得優質藥品。
另有四川的藥企向記者抱怨,廣東的新規為了降低藥品入市價,竟然將各種口服常用劑型混在一起報價,這種做法“太野蠻,也不科學”。
據接近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的人士介紹,因擔心新規傷及醫藥產業健康發展,國內不少藥企對此反彈強烈,一些藥企已在向協會表達訴求。目前包括康恩貝、通化東寶等多家藥企已經公開表示將通過各自的途徑表達訴求。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