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鑼污染肉檢測結果未公布 拒透露檢測機構名稱
相關負責人否認當地居民能夠買到“污染”肉,稱金鑼肉主要供應大中城市
德州金鑼因氨氣泄漏導致16.175噸肉制品“污染”事件一直備受消費者和媒體的關注。然而,截至目前,金鑼的檢測報告仍未“公開面世”。金鑼在獲得檢測方給予的檢測結果后并沒有及時對外公布,其用意如何尚不得知。
“周一(5月13日)就有結果了,檢測結果顯示沒有氨氣污染等問題,企業也跟政府各個部門通報了。”德州市臨邑縣宣傳部副部長陳金山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如此表示。
對于“繞道”從政府方面獲知的信息,記者致電金鑼集團董事長助理張新坡求證,但電話一直處于無人接聽狀態。5月19日,記者從金鑼的公關公司那里了解到公司對于該事件的澄清說明。不過,這份說明中仍沒有公布檢測結果。
結果未第一時間公布
從4月30日至5月19日,時隔半月,按照陳金山的說法,“本周(5月13-19日)內檢測結果公布”。只是,這周已經過去了,檢測結果卻遲遲不露面。
5月19日,陳金山告訴記者,“周一(5月13日),檢測機構就告訴了金鑼檢驗結果,稱這批豬肉沒有問題,由于沒有國家統一標準,檢測機構沒有出具相關的檢測報告”。
令人不解的是,金鑼既然是請機構幫助檢測,目的是讓消費者看到自家肉制品沒有問題,但為何有了檢測結果后,卻不第一時間對外公布呢?
對此,陳金山表示,聽企業說,檢測機構因沒有檢測出相關污染問題,因此就沒有必要公布檢測結果。
中國食品商務研究院研究員朱丹蓬告訴記者,金鑼集團沒有在第一時間將檢測結果對外公布,說明其檢測報告是有問題的。
在她看來,一家食品企業遇到食品安全問題時,是比較緊張的。如果第三方檢測機構的檢測結果表明合格,企業自然會在第一時間對外公布。金鑼拿到檢測結果一周,都沒有對外公布,說明企業或許想用時間來平息此事。“如果媒體和消費者不再關注,他們會選擇用時間來慢慢弱化。”
但是,在業內人士看來,《公司法》規定企業必須承擔社會責任,公開食品檢測結果也是承擔社會責任的表現形式。金鑼集團沒有在第一時間將檢測結果對外公布,說明企業在社會責任方面沒有做好。
無公害處理“污染”肉
在記者致電張新坡一直無人接聽后,金鑼的公關公司則馬上聯系到記者并發來一份澄清聲明。聲明中提到了三點內容,一是冷凍庫10號車間內的16.175噸肉在事故發生后進行了封存,沒有進入流通市場;二是金鑼集團積極協同政府主管部門,尋求山東省和國家相關權威檢測機構申請檢測。由于我國還沒有檢測氨氣對食品影響的國家標準,此次檢測也不屬于《國標法》規定檢測范圍內的項目,雖經過多方一個多月的努力,但短期內仍無法形成最終檢測報告;三是金鑼集團決定,在政府主管部門監督下,就相關所有產品做無害化銷毀處理。
聲明中,對于究竟是哪家檢測機構檢測“污染肉”只字未提。按照陳金山對記者的描述,這份來自國家檢測機構的“結果”早在5月13日就已經出爐,為何金鑼遲遲不對外公布呢?這不得不讓記者產生疑問: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是否檢測了金鑼集團“污染”肉。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