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S店定損額度虛高漸成車險理賠潛規則
“今年情況鐵定比去年還糟,全省各保險公司的車險業務基本都會是虧的。”5月14日,一大型財險公司地方支公司理賠部負責人李濤(化名)告訴記者。
成也車險,敗也車險。在新車銷售增速下滑,車險增量業務陷入低谷的情況下,各財險公司對車險業務的爭搶越演越烈,導致前后端成本驟然上升,而尤令李濤這樣的理賠人士煩惱的問題是,出險車輛在4S店維修時價格往往被高報。
實際上,自去年監管部門嚴控車險手續費,車商利益受到影響后,不少4S店已經暗地里提高了與保險公司在售后的合作條件,如提升零配件價格、人工價格、定損標準等,將部分成本轉嫁給保險公司,這已經是業界皆知的秘密,但問題是為什么在與車商博弈中,手握大量維修資源的保險公司不僅毫無話語權,并且愿意當這個冤大頭?兩者之間到底有著怎樣的利益鏈條?
定損價差
雖然早已聽說在4S店“一輛新車拆了賣配件,可以賣出兩輛新車的價錢”,但第一次出險的北京車主唐女士對4S店維修時的“周到服務”還是頗為吃驚。唐女士最近被一車追尾,對方全責,之后她的車到4S店進行定損,4S店估了5000多元,“我以為最多也就兩三千元,沒想到把以前剮蹭的劃痕什么的都算在里面了,感覺可修不用換的配件也都給換掉了。”
江蘇省保險行業協會法律專業委員會特約委員陸新峰對記者介紹,一般車輛出險之后,首先由保險公司的定損員進行現場定損,但有些是要通過拆檢才能定損的,就需要4S店進行項目定損,再由保險公司進行核準。
不過,對于那些有定損直賠權限的4S店,這時往往出現保險公司和4S店對定損額度的不一致。5月14日,本報記者從保險投訴網站世紀保網了解到這樣一宗案例:3月,昆山市葛先生的車與一輛奔馳S350發生碰擦,交警判葛先生負全責。對方車輛到4S店定損時被判定后保險杠無法修理,需要更換,價格為16000多元,但是保險公司的定損員則認為保險杠可以維修不需要更換。
“一般保險公司和4S店的定損價差在30%左右。”李濤表示,每家保險公司都有內部的核價平臺,這種定價系統一般定期維護,更新很快,因此一般而言定價都還是很科學的,但4S店在把定損報給保險公司的時候,通常都會提高一定的利潤比例。
對于定損價差,北京一家4S店店員對記者的解釋是他們報的都是原廠的配件價格,而按照保險公司的定損價格維修,一般配件就只能配副廠的。不過,他還是承認,現在4S店主要靠定損和維修賺錢。
去年以來的車險價格戰確實讓4S店的日子不太好過了。記者走訪了北京亞運村地區的幾家4S店發現,大部分都是和人保、平安、太保合作,價格上差別不太大,并且在返還現金、發代金券等各種優惠活動后,基本上車主都可享受到15%的折扣。
“沒辦法啊,現在電銷直接讓利15%,店里也只有按照這個力度來做促銷。”上述4S店店員無奈地表示,現在僅代銷車險的話,所有4S店都賺不了多少手續費。“就算保險公司返點不止15%,店里也拿不了幾個點,還有代理人要分的,而且一份車險最后能拿到的幾百塊有時還要用到維護客戶關系上,倒賠的情況也不少。”
李濤透露,實際上很多中小保險公司為爭搶渠道,給4S店的提成已經超過20%甚至到了30%,但去年行業監管趨嚴,這些公司也不敢將高返點直接體現在賬目上,因此只能在與4S店后端的理賠合作中尋求“暗度陳倉”的辦法。
而這種想法顯然與4S店重點培育維修利潤空間的意圖不謀而合,因此4S店定損額度的提高逐漸成為行業潛規則。“不排除定損員個人與4S店會有私下交易。”陸新峰認為。據悉,在某些零配件損壞以后,一般可以維修好的,4S店通常會定損報為更換,但在實際維修的過程中,依然只是維修,并未更換新的零配件。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