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瓶裝水行業標準亂象:國標地標企標共存
今年3月以來,瓶裝飲用水生產企業農夫山泉的“質量門”持續發酵。這場風波的核心,是輿論對地方標準寬松于國家標準的質疑。
連日來,新京報記者采訪了國內十多位相關領域專家,并收集了飲用水行業國家標準、地方標準、企業標準共幾十份衛生標準,進行了一一比對。其背后,呈現出中國瓶裝水行業標準亂象。
在公眾的認知中,瓶裝水應該比自來水更安全。然而,瓶裝飲用水的國標中,水質指標僅有20項,相比之下,自來水的標準中水質指標有106項;而一些病菌和微生物指標,也被認為瓶裝水的標準寬松于自來水。
國內多地出現了“天然山泉水”等新地方標準,與“天然礦泉水”一字之差,但在礦物質指標上卻與后者相差甚遠。
此外,印刷在每瓶水上,理應公開告訴消費者的企業標準,卻成為“商業機密”,新京報記者向雀巢、可口可樂、康師傅和統一等多家知名企業發函要求查看其企業標準,均遭拒絕。
同時,新京報記者采訪發現,在標準背后,一個標準的確立,更改,消失更有諸多疑問。標準的背后有著行業巨頭、利益集團不同程度的“參與”。
看似清澈透明的瓶裝水中,有多少不為公眾所知的秘密?
【國標之疑】
瓶裝水標準不如自來水?
指標總數少,汞、甲醛等毒理指標缺失,大腸菌群的指標似乎略高于自來水……這樣的瓶裝水國標是否低了些?
瓶裝水指標數目少于自來水
黃越是北京的一名“白領”,初來北京時,他發現這里的自來水水垢比家鄉重很多,懷疑自來水質量不過關,他一直堅持飲用各種瓶裝水。
然而,今年4月,一則關于農夫山泉的標準不如自來水標準的報道讓他頗為吃驚,從那時起,他開始留意各種瓶裝水的具體名稱和標準號,卻被“天然水”、“山泉水”、“礦物質水”、國標、地標、企標等一大堆概念和名詞搞得一頭霧水。
瓶裝水的標準到底是怎樣的,是否真的比自來水安全?隨著農夫山泉“標準風波”的不斷發酵,黃越的問題也成為了很多人的疑問。
在我國,關于包裝飲用水,目前已有4份國標,其中一份名為《GB19298瓶(桶)裝飲用水衛生標準》的國標(以下簡稱“瓶裝水國標”)適用范圍最廣。
4月19日,國家衛生計生委表示,除天然礦泉水和飲用純凈水已有明確的國家標準外,其他包裝飲用水均需符合瓶裝飲用水衛生標準。
新京報記者將這份國標與自來水國標進行對比,發現了諸多疑問。
首當其沖的,是水質指標的數目。在很多人認知當中,瓶裝水應該比自來水更加干凈、安全,但在《桶(瓶)裝飲用水衛生標準》(GB 19298-2003)中,水質指標僅有21項,遠遠少于自來水國標(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 5749-2006)中的106項。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