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頭馬自證清白 業內稱洋酒塑化劑早就存在
有業內人士表示,洋酒含有塑化劑事件應該早就存在,之前未被檢出是因為中國國家檢驗標準較低導致。
去年沸沸揚揚的酒業“塑化劑”超標風波已從國內蔓延到國外,不再是中國酒企的專利。據法國報道,中國海關在檢查一批進口法國干邑酒時發現塑化劑含量超標,大批人頭馬、卡慕(Camus)和法拉賓(Frapin)等酒品牌產品被裝箱滯留在深圳碼頭。
針對法國媒體曝光的塑化劑事件,人頭馬公司昨日晚間發布內部檢測報告和第三方歐陸集團的檢測報告,結果顯示所有塑化劑檢測項目均合格。
有業內人士表示,洋酒含有塑化劑事件應該早就存在,之前未被檢出是因為中國國家檢驗標準較低導致。分析稱,此次事件將影響洋酒品牌在華的擴張。
人頭馬等被檢出含有塑化劑
每公斤達30毫克
據廣州日報報道,據夏朗德一家電視臺報道,中國最近“降低”了對酒類塑化劑的限值要求,即要求少于每公斤0.3毫克。記者了解到,盡管目前酒類的塑化劑項目已被從嚴監管,但在白酒鬧出塑化劑風波前,中外酒業并未重視中國對食品及其容器的塑化劑其實有限值要求。首先,根據《食品容器、包裝材料用添加劑使用衛生標準》(GB9685-2008)規定鄰苯二甲酸二丁酯(DBP)最大殘留量不能超過每公斤0.3毫克。此外,自中國臺灣地區出現塑化劑事件后,中國衛生部2011年又簽發了551號文件(《衛生部辦公廳關于通報食品及食品添加劑中鄰苯二甲酸酯類物質最大殘留量的函》),規定塑化劑DEHP、DINP、DBP在每公斤食品及食品添加劑中的最大殘留量分別為1.5毫克、9.0毫克和0.3毫克。
夏朗德的一份報紙進一步指出,在春節前最少3個知名干邑品牌(人頭馬、卡慕、法拉賓)在中國口岸被攔截,部分老干邑中塑化劑含量更超過每公斤30毫克。
上述報道說,部分問題干邑已被深圳海關退貨至法國,事件引發了法國干邑業界對中國市場銷售狀況的擔憂。報道分析說,因干邑酒精度高,容易引發加工過程中管道里的塑料成分析出。如果改為不含塑化劑的管道,價格將會貴許多。
業內稱洋酒陷塑化事件早就存在
或影響洋酒品牌在華擴張
據每日經濟新聞報道,“洋酒塑化劑的事件應該早就存在,之前未被檢出只是國家進口檢驗標準較低或者被忽略所致。”中投顧問食品行業研究員梁銘宣對記者表示,近幾年中國洋酒市場容量不斷擴大,洋酒生產商紛紛擴大產能以搶占更多市場份額,在此過程中容易出現產量質量控制不嚴等問題。“人頭馬等洋酒塑化劑超標也是遷移而致,但其酒精度在40度左右,與白酒相比不算高。因此,洋酒并不能享有可以比中國白酒含有更多塑化劑的特權。”
在業內人士看來,此次洋酒塑化劑事件或許會影響到洋酒企業在中國繼續擴張。
梁銘宣向記者表示,2012年國內白酒行業因塑化劑風波遭遇了消費者的信任危機,銷量有一定下滑,足以體現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重視程度。如今上述事件使得洋酒未來或陷入一定時間的市場銷售困境。此外,由于中國已經成為法國干邑白蘭地酒的最大市場,上述事件對法國白蘭地的整體銷量或將有影響。
對于影響的程度,酒類專家方剛接受記者采訪時認為,要看事件的發酵程度。“白酒塑化劑的風波后再出洋酒的塑化劑問題,消費者不再有那么關注。如果未來事件逐漸發酵,影響也將會逐步加大”。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