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農中毒牽出乳業保鮮黑幕 光明稱沒采購問題奶
商報訊 奶農因誤食牛奶“保鮮劑”而中毒身亡的事件繼續發酵。盡管目前尚無確鑿證據表明毒牛奶是否流入下游市場,但有業內人士透露,此次事件所暴露的是乳品行業鮮乳保鮮的潛規則。
“15噸毒牛奶流向何處?”日前,一條關于湯原縣政府奶農誤食牛奶“保鮮劑”而中毒身亡的微博引發廣泛關注。據死者妻子說,通常每噸奶要放1斤這樣的“保鮮劑”。而這種“保鮮劑”正是化工燒堿(即氫氧化鈉)。
昨日一位微博認證為時事評論員的博主將涉事原奶收購商“吉祥鄉三合牧業公司”與當地政府簽訂的奶牛養殖協議書公布出來。值得注意的是,協議中提到,作為乙方的吉祥鄉三合牧業公司所產生鮮乳在同等價格條件下不得外售,全部交售給光明佳原乳品有限公司(光明乳業子公司)。這不禁引人聯想到問題奶可能已經流入光明乳業。
昨日,記者就此事致電光明乳業新聞發言人龔妍奇。“我們工廠去年6月就因設備維修停產了,沒有收過該農戶的牛奶。而且我們嚴格執行收奶標準,不合格的堅決拒收。”龔妍奇說。
盡管如此,鮮乳中添加燒堿的舉動仍然值得質疑。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人士透露,牛奶變壞會產生酸,用堿正好中和,中和后會形成乳酸鈣沉淀下來不易被察覺,但是工業燒堿并不屬于合法的食品添加劑。“可食用的牛奶保鮮劑有苯甲酸和雙乙酸鈉等多種,但價格都比較高,加之奶農缺少文化知識和法律意識,才使用了價格更為低廉的工業燒堿作為保鮮劑。”而且,企業在檢測原奶時只檢測蛋白質含量等指標,添加了燒堿的奶并不易被檢測出來。
該人士還直言,奶農向牛奶中添加燒堿防腐的土辦法已經使用多年,成為行業一個潛規則。據了解,工業燒堿使用超標會對人體造成危害,直接接觸會刺激眼睛和呼吸道,誤服會造成消化道灼傷,粘膜糜爛、出血和休克,嚴重時可致命。
(記者 金曉巖)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