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協稱農村地區中老年群體是假貨重災區
讓百姓的錢花得順心樂意(民生視線·2013民生對話·維護消費者權益)
——對話中國消費者協會秘書長姜天波
剛剛過去的2012年,消費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最強勁引擎,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5%。2013年,擴大消費、拉動內需仍將是經濟發展的主戰場。然而,不論是進商場,還是選網購,消費者權益保護依然面臨這樣那樣的困難和問題。如何進一步改善消費環境,本報記者對話中國消費者協會秘書長姜天波,看消協如何為消費者作主。
假劣產品屢禁不絕
農村地區、中老年群體、低收入人群是假貨“重災區”
一些假劣商品足以亂真,有時專業人士憑肉眼也難以分辨
現有法律法規對制售假劣商品經營者的約束作用還不夠大
【鏡頭】 去年4月,安徽濉溪縣的王女士在一家化妝品店購買了一瓶某品牌日霜,價格95元,使用后發現,氣味和潤膚感覺都和之前買的不一樣。王女士把外包裝與以前的比較發現,兩者非常近似,后者稍顯粗糙。由此王女士確定購買了假冒商品并到消協投訴。經調查,消費者反映屬實,獲雙倍賠償。
記者:這些年,政府部門下了很大力氣打擊假冒偽劣,市場秩序改善明顯,但制假售假、摻假、非法添加等現象仍然時有發生。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
姜天波:假冒偽劣產品屢禁不絕,是我國經濟生活中的一大問題。從去年全國消協系統受理消費者投訴情況看,質量問題占全部投訴數量的50%以上。從商品種類看,家用電子電器、服裝鞋帽、日用消費品等商品質量投訴居高不下。
分析制售假冒偽劣商品的行為存在的原因,利益驅動是最重要、最直接的因素。現今,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一些假冒偽劣商品幾乎到了以假亂真的地步,有時專業人士憑肉眼也難辨真偽。此外,由于消費者識別真假能力有限,社會監督和服務還有漏洞,給假冒偽劣商品提供了生存空間。
制假售假、摻假、非法添加是現階段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的突出問題之一,它不僅損害消費者權益,更主要的是影響消費信心。這些年人們出國,都愿意大包小裹地往國內帶東西,海外代購等網絡營銷方式也發展很快,主要就是人們對國內的商品質量沒信心。
記者:有人說,假冒偽劣商品存在的一大原因,是市場有需求,“假貨不愁賣”。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
姜天波:根治假冒偽劣,改善消費環境,一方面要不斷完善法律法規,約束心存僥幸的黑心經營者,讓制假售假、非法添加的違法者付出沉重代價。
從法律規定看,現有法律法規對生產銷售假冒偽劣商品經營者的約束作用還不夠大。比如說,有的經營者觸犯了相關法規,根據規定,執法部門只能罰款了事。這樣的處罰明顯偏輕,起不到震懾和約束作用,從而導致效仿者繼續鋌而走險。
另一方面,要引導企業生產適銷對路的商品,滿足不同消費者多樣化的消費需求。“假貨不愁賣”主要是在一些地方消費者選擇余地少,難以買到中意的商品。
從中消協受理投訴的情況看,農村地區、中老年群體、低收入人群是深受假貨影響的“重災區”,這些人購買力低、自我保護意識差。政府部門要認真研究這些人群的消費現狀和需求,積極引導企業為他們特別是農村消費者提供適銷對路、質量過硬、價格合理的商品和服務,滿足他們的消費需求。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