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節出游人次疑創新高 “宰客潮”或卷土重來
冷門景點降價,熱門景點的門票價格卻又要上漲了。中國熱門景點不僅普遍進入“百元時代”,門票價格還要“更上一層樓”,這樣的“冷熱不均”讓游客十分感慨。相關專家表示,景區首先是公共產品,只有改變單純靠門票收入來盈利的模式,才能讓過熱的“門票經濟”降溫。
【專家】 降價不能流于形式
“今年年初,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11年全年CPI漲幅為5.4%。根據上一輪‘五一’期間景區票價上漲幅度計算,三年漲幅即使按最低標準20%計算,年均增長也超過了6%,高于CPI增速。”河南大學環境與規劃學院馬建華教授介紹,中國熱門景點門票價格普遍進入百元時代,成為游客的負擔。
“國內游客出游的各項開支中,景點門票占21.92%,超過交通、購物、餐飲、住宿、文化娛樂,成為最大的一項開支。這引起了全社會的強烈不滿,也逼迫一些年輕人玩起了逃票的把戲。”馬建華說。
“雖然在消費者眼里,這次80家景區價格調整還存在這樣或者那樣的‘不足’,但畢竟這是一個良好的‘開端’,有著多重積極意義。”省社科院副院長谷建全表示,只要開了一個頭,以后估計會有更多的5A級景點參與降價活動,而且降價幅度也會大。
但他同時表示,“降價不能流于形式、不能有‘水分’,否則就會讓公眾對國內旅游業失去信心。”
“實際上,這幾年,好多景點都在漲價,引發了民眾的不滿情緒,這次發改委的出發點是好的,是順應民意之舉,值得肯定。”省商業經濟學會常務副會長宋向清表示。不過,他表示,從目前發改委公布的名單來看,恐怕不但不能讓廣大游客滿意,相反會讓觀眾認為這是發改委在搪塞民意,忽悠大眾。
宋向清說,景點門票價格偏高、漲價幅度過大,已經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發改委出臺旅游景區降價政策的目的應當是讓利于民,讓廣大游客享受到實實在在的實惠,而不能在景區吸引不了游客的情況下,把“不值錢”、“沒銷量”的旅游景區當做“劣質”商品,把降價政策當成赤裸裸的促銷手段,進而吸引游客。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