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點降價被指太冷門 部分景區過分依賴門票經濟
中新網9月24日電隨著黃金周長假的臨近,景區門票價格問題再次引發熱議。國家發改委此前下調全國80個景區的門票價格,平均降價幅度達37%。但這一惠民舉措卻招來爭議,有業內直指降價景點多為冷門。與此同時,有多家知名景區擬上調門票價格。第二批門票價格下調景區即將公布,游客盼望從中得到更多的實惠。
首批降價景區不含著名景點 降價幅度不大遭吐槽
國家發改委日前公布了全國第一批80家景點降價情況,平均降價幅度為37%,其中13個游覽參觀點實行免費。另悉,第二批約100家游覽參觀點門票降價安排將于近期實施。據了解,此次全國景點分批降價是在按照國家要求,陸續出臺高速公路小客車免費通行實施細則之后,再為群眾歡度中秋、國慶假期推出的另一項惠民舉措。
然而這一措施卻被很多人批評“無誠意”。《京華時報》報道,北京市政協委員徐定茂認為,在列的80個景區都不是非常著名的旅游景點。拿北京舉例,如果外地游客來北京,一般不會去野生動物園和霧靈西峰景區。
此外,就在發改委下調80景區門票價格的同時,峨眉山等20余家景區宣布漲價。其中四川峨眉山的票價漲為旺季185元/人次,淡季110元/人次。此前,山東棗莊臺兒莊古城景區曾于4月1日起每張門票100元上調到160元,漲幅60%。山東蓬萊閣門票5月份從100元漲價到140元,漲幅40%。
發改委稱降價含金量并不低 游客為何不買賬?
分析游客對80余家景區門票降價吐槽的原因,無非有兩點:一是降價范圍,有業內直言此次降價的景區多為冷門景區,知名景區大多并不降價;二是降價程度,很多景區降價后價格仍不低。
對于游客的抱怨,國家發改委相關人員表示本次降價的“含金量”并不低。據中國廣播網報道,國家發改委價格司環境處副處長吳波表示,降價的景點共分兩批,除了周五公布的80家景點外,不久還會公布第二批,兩批降價景點中4A級以上的景區大概有50家左右。不僅如此,廣東省、云南省還在節假日實行了門票價格的“普降”,降價景點的含金量并不低。
含金量不低,為何游客仍不買賬?對比各地旅游門票價格不難發現,我國景區門票價格普遍不低,近半數5A景區門票價格超過百元。《南方日報》此前報道指出,對全國(不含港澳臺)130家5A級景區門票價格(非淡季全票)統計發現,價格低于60元(含60元)的5A景區共有27家,占國內5A級景區數量的20.8%;價格在60元至100元(含100元)的5A景區共有41家,占總數的31.5%;價格在100元至200元(含 200元)的5A景區數量最多,共有46家,占35.4%;門票價格高于200元的景區14家,占比也超過一成。
風景為何“看不起”? 部分景區過分依賴“門票經濟”
對于出行費用不斷飆升,很多網友吐槽稱“門票漲不完,風景看不起”。而景區門票價格居高不下的背后凸顯了景區盈利模式的單一,對“門票”這一收入來源的嚴重依賴。據《廣州日報》報道,分析認為大批景區漲價的背后,隱藏著盈利模式單一、地方稅收需求的原因。這次峨眉山漲價的理由,就包括緩解景區還貸壓力;加強景區的基礎設施建設、環境保護和提高管理水平等。廣東金融學院國際旅游與經濟管理研究所所長劉偉指出:“不管景區要上檔次、評級,都需要大量投資,少則幾千萬多則上億,不論政府也好景區也好,都要收回成本,所以門票上漲也成了順理成章的事。”
有業內人士直言,違背旅游業發展規律的畸形漲價,雖然暫時能增加門票收益,但從長遠而看,不理智的漲價會傷害尚未形成真正產業規模的旅游業本身。
如何打破景區對門票的依賴?安邦咨詢旅游行業研究員袁毅此前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旅游發展模式亟待改變。他指出,第一,旅游發展要實現從觀光型到生態休閑型的轉變,第二,加大對旅游產品的開發創新力度,吸引更多游客,第三,不斷擴展產業鏈,充分發揮旅游產業鏈的后期效應。
(財經頻道 何敏)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