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長安:連環降息凸顯中國經濟的嚴峻
7月5日晚,中國央行出人意料地宣布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這是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里,央行第二次祭起了降息的大旗。貨幣政策如此高密度地出臺,主要的意圖在于遏制實體經濟不斷下滑,進而導致整個宏觀經濟持續走弱的趨勢。
從相關數據來看,目前我國宏觀經濟面臨的形勢日漸復雜,企業經營的困難程度在進一步加劇。一方面,宏觀經濟增長動力不足、下行態勢較為明顯。在拉動經濟增長的三大需求方面,對未來盈利預期的悲觀導致投資需求不足,社會保障水平不高和對未來收入預期的謹慎使得消費需求低迷,而外圍經濟的衰退又使得國外需求嚴重萎縮,出口形勢更為嚴峻。另一方面,微觀主體企業的生產景氣度不高,匯豐銀行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6月匯豐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僅為48.1,創七個月新低。
具體來看,國民經濟的最大難題就在于實體經濟的不振。根據上市公司已經披露的2012年中報預報,目前有差不多40%上市公司的“中考”成績不容樂觀,特別是其中鋼鐵、水泥、煤炭、電力等行業業績數據十分疲弱。在其余60%業績預喜的上市公司中,大部分業績同比增長幅度也不大。
對實體經濟而言,降息最主要的作用就在于能夠有效地降低企業的財務成本。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央行采取的是不對稱降息的做法,即貸款利率的降低幅度要大于存款利率的降低幅度,這對減輕企業的財務成本負擔將更為有效。
不過,應該警惕的是,降息固然能夠緩解實體經濟資金緊張、財務成本較高的問題,但對部分企業的產能過剩、重復建設等難題很難奏效。如果不注意加快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采取果斷措施淘汰落后產能、杜絕重復建設,那么就會在放寬貨幣政策的同時加劇實體經濟困境。
此外,房價上漲的步伐也可能會無法阻擋。央行再度降息,雖然要求個人住房貸款利率浮動區間不作調整,而且繼續嚴格執行差別化的住房信貸政策,從而繼續抑制投機投資性購房,但在流動性不斷增強的大背景下,房企降價的可能性將進一步下降,而購房者的消費需求將再一次激發。因此,要想重振實體經濟的活力,除了降息降準等貨幣政策外,還必須輔之以積極的財政政策,其中最重要的內容就是盡快實施全面的減稅措施。只有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有效配合,實體經濟才能走出低谷,并帶動整個國民經濟走上穩定協調發展的道路。(李長安 作者是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勞動與社會保障系主任)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