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豐慧:四大行新增貸款減少有喜有憂
喜的是,這次穩增長不再要求銀行放貸,商業銀行完全根據風險權重和大小發放貸款,有充分的自主權。憂的是,商業銀行如果過于謹慎和保守,對應對經濟下行壓力增大局面是不利的。
今年6月份工、農、中、建四大行新增貸款約1880億元,較5月份的2500億元大幅減少,這一數字顯著低于此前市場預期(據7月3日《證券時報》)。
根據四大行新增貸款數量占全部新增貸款的比例通常在30%~40%推算,6月份全部新增貸款7000億元左右,也遠遠低于此前市場預期的萬億元。目前,穩增長已經被放到重要位置,依照過去歷年經驗,促增長、保增長、穩增長中信貸投放都是主角,信貸增長都呈現出超常快速。而這次為何出現連續幾個月的反常情況呢?
筆者認為,盡管各類企業生產經營不景氣,資金緊缺,但是對信貸需求并不旺盛。原因在于企業利潤在下滑甚至面臨虧損,生產越多越虧損,財務包袱越大,而貸款是需要歸還而且是有利息成本的,因此,企業對貸款需求意愿不強。當然,也存在著金融脫媒化加速的情況,即:許多企業特別是大中型國企通過直接發債、股市債市融資等直接融資渠道獲取生產經營資金。對貸款依賴性正在越來越小。
銀行自身放貸意愿也不強。在經濟不景氣的大背景下,在企業經營困難環境下,市場風險,企業風險都凸現出來。銀行不敢貿然放貸,對信貸風險越來越敏感,警惕性越來越高。目前,銀行放貸,信貸額度控制已經不是問題。關鍵還在于銀行自身的放貸意愿。
今年一季度以來,我國銀行貸款便已出現了種種怪相。企業一邊資金緊缺,另一邊卻不愿意貸款,貸款并不積極。銀行出現了多年不見的貸款發放不出去的狀況。加上6月份,已經連續幾個月貸款增速低于市場預期。企業不愿意借貸,銀行不愿意放貸,這種怪相還很少出現。歸根結底折射出我國經濟下行壓力增大的狀況,反映出工業企業生產經營不景氣程度。
從6月份全部貸款包括四大行貸款再次呈現低于市場預期的現狀看,有喜有憂。喜的是,這次穩增長不再要求銀行放貸,貨幣政策放水,商業銀行完全根據風險權重和大小發放貸款,根據自身流動性余缺放貸,有充分的自主權。而商業銀行也表現出少有的謹慎和“保守”,不盲目跟風沖貸款數量,更加注重貸款質量、效益、安全性和流動性。
憂的是,在穩增長的關鍵時期,商業銀行如果過于謹慎和保守,對應對經濟下行壓力增大局面是不利的。畢竟我國經濟增長還沒有到完全離開信貸資金支持的階段。商業銀行特別是四大行起碼對于在建續建重點工程、保障性住房、中小企業等貸款應該給予大力支持并且加快放貸進度。否則,即使銀行自身也可能面臨更大信貸風險,比如:在建續建重點工程此前銀行已經發放大量貸款,如果不繼續跟進貸款,勢必使得存量貸款也面臨風險。
總之,商業銀行特別是四大銀行對穩增長要發力而不能乏力。
(余豐慧 財經評論人)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