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東琪:“保七穩八”將成我國長期增長戰略
經濟導報記者 王迎波 吳淑娟
眼下宏觀經濟比較困難,已經不是一般的周期性衰退,而是工業革命以來的第三次大蕭條,預計到2014年才會結束。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陳東琪28日在濟南參加山東企業年會時作出上述表示。他認為,下半年國家將會執行減稅、降低利率和存款準備金率等穩健偏松的宏觀政策刺激經濟發展。全年GDP“保7.5%”壓力很大。
調控政策不同于“4萬億”
陳東琪預計,下半年的財政政策導向將是既要短期刺激穩增長,又要長期創新促轉型。首先是落實5月16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增加財政補貼,支持家電消費、節能產品和汽車下鄉等。其次,利用當前低通脹機遇,進一步加大結構性減稅力度,刺激創新和節能減排;采取措施提高居民消費能力,通過降低高端制造品、服務出口及資源和技術進口關稅稅率,穩定外貿增長。
“下半年的貨幣政策還有很大的放松空間,宜穩健偏松。”陳東琪說,為了改善資金供求關系,央行要進一步多次降低存款準備金率。隨著CPI降到3%以下,應進一步降低銀行存貸款利率;推動貨幣(M2)增速回到14%的預期水平;增加流動性,促進資本市場合理繁榮。
具體的調控政策將與“4萬億”時很不一樣。從對象和主體方面說,將用改革打破行業和大企業壟斷,促使所有壟斷行業向民營企業放開,促進中小企業加快發展,全面搞活民營經濟;從措施和手段方面,不像上一輪那樣出手快、出拳重,財政和貨幣政策將采取預調微調的方式,政府發揮間接調控作用;從動力和途徑方面,將由主要靠投資、要素資源投入轉向靠創新、技術進步和要素效率;進出口方面,推動高端技術產品和服務出口,提高出口產品和服務競爭力,支持資源和技術進口;消費方面,著力擴大汽車、家電等節能消費,促進消費升級和綠色低碳化。
同時,由于近期市場供大于求,穩健偏松的政策刺激不會引發通脹,今年的物價水平可以降低到3%左右。
“最難”外部環境
“西方經濟的二次衰退,使我國面臨著改革開放以來最嚴峻的外部形勢。下半年,GDP下行還有較大的時空慣性,全年穩增長的難度很大。”陳東琪說。
陳東琪稱,從全球形勢看,美國經濟也在進入二次探底,明年可能面臨衰退。到今年年底,布什政府減稅政策到期,奧巴馬政府減少赤字計劃開始實施,內需收縮,對中國和歐洲的出口都面臨減速。此外,美國所倚重的軍工出口,也將因各國財力受限被迫壓縮訂單。在這些因素的綜合作用下,美國經濟將更加困難,加劇經濟二次探底。除德國外,整個歐洲經濟都處在慢性衰退的下坡路上。希臘、西班牙和意大利處在衰退漩渦的中心,失業率都在兩位數以上,其中希臘和西班牙在20%以上,25歲以下失業率超過50%。
中國經濟經過30年高速增長后,中長期面臨減速,進入了8%為中軸的中速增長時代。外需收縮,出口增長下降。雖然中西部地區5月份出口保持快速增長,但是東部地區出口都在滑坡,山東增幅只有0.5%。投資方面,國內資本流動性降低,外資流出。隨著歐元貶值,中國海外資產的風險也在加大。
陳東琪還認為,從正面看,衰退有利于降低原材料進口成本,降低輸入性通脹風險,預留出空間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但是,年度和季度GDP增長率也不能低于7%和5%,低于臨界值將會帶來加大的失業和社會不穩定壓力,要防止下降過快、過猛。“保七穩八”應是全面小康社會建設時期的增長戰略。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