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部梅新育:從側面突破美國投資壁壘
在上周的中美城市經濟合作和投資會議上,中美雙方城市和企業簽署了42項合作協議,簽約合同金額共計約34億美元。其中,四家中國企業公布了在美投資項目,合同投資額共7000萬美元,投資項目雖然不大,卻預示了通過加強與美國地方政府合作突破美國投資壁壘的潛力。
在選擇海外投資目的地時,美國本來就比其他國家和地區擁有眾多先天優勢,所以這些年來絕大多數年份里一直是全世界吸引外商直接投資最多的國家。目前無疑是中國實體經濟部門企業在美國直接投資的較好時機,因為在危機余波和失業壓力之下,美國急需招徠外商直接投資以復興經濟。山姆大叔原本早已習慣了坐等投資客上門,現在卻真的有些放下身段招商引資的意思了,而且招商重點是新興市場經濟體。按奧巴馬政府的“選擇美國”(Select USA)計劃,白宮希望五年內吸引一萬億美元以上的海外新投資,且試圖吸引的投資將主要來自中國、巴西和印度等國,主要投資領域集中于基礎設施。為此,從總統到內閣各部大員,從國內政府機構到駐外使節,美國政府已經采取了一系列行動。在這種情況下,美國對中國投資的市場準入有所放寬。
橫跨23部委的招商引資工作組—— “選擇美國”(Select USA)辦公室是美國歷史上首次建立的具有行政約束力的跨部委吸引海外投資工作小組,并首次將招商引資提到總統令的高度。現任駐華大使駱家輝擔任商務部長時就是該項目的主力推動者之一,聲稱該計劃將整合華盛頓過去為吸引投資而出臺的鼓勵措施,幫助各州應對不利于吸引本國及外國公司在美投資的各種聯邦政策。包括協調各級審批部門以保證在美投資免遭無理障礙,向企業提供各種吸引投資的聯邦項目和服務等。就任美國駐華大使之后,駱家輝公開宣稱他的工作重點之一就是要圍繞招商引資、為美國創造就業。
由于危機尚未完全過去,美國許多資產價格仍然處于低谷,投資成本較低,而且可供選擇的人才多。還有,美國經濟已恢復增長,且在發達國家中增長率數一數二,家庭和金融機構債務總額占GDP的比重已降至2002年四季度以來的最低點,很大程度上修復了資產負債表,金融機構的財務狀況更加穩健。所有這些都意味著,可謹慎樂觀看待未來美國經濟,中國企業投資預期盈利前景較好。
盡管如此,中國企業打入美國市場的道路還是注定不平坦。除了美國過于繁冗的法律所帶來的令海外投資者暈眩的成本和低效率外,還有美國大選所潛藏著的政府更迭和政策反復風險,首要障礙便是美國外資安全審查制度可能阻礙新興市場投資,對中國尤甚。
美國的外資安全審查制度在全球向以嚴厲著稱,而美國招商引資新計劃招徠的重點又是新興市場經濟體的資本,換言之,亦即來自與美國“異質”程度較高社會的資本;因此,與歐洲資本相比,來自新興市場經濟體的資本遭遇制度掣肘的風險更高。而且,在這個問題上,美國還面臨兩難:新興市場經濟體增長越快、規模越大,就越有可能被美國視為對其霸主地位的挑戰者而施加更嚴厲安全審查;而山姆大叔眼里挑戰威脅較低的新興市場經濟體又沒有那么多資金可以開展對外直接投資。
中國是迅猛崛起的新興對外直接投資母國,2010年已躍居世界第五大對外直接投資來源地,美國某些勢力對此的忌憚也分外強烈,對中國投資的安全審查往往走火入魔。從中海油競購優尼科公司折戟,到聯想收購IBM PC受阻,再到2007年至2008年聯合美國股權投資基金貝恩資本(Bain Capital Partner)收購3Com公司遭否、競購摩托羅拉公司部分業務失敗,以及競標美國斯普林特公司移動電訊設備合同受挫,莫不如此。在收購美國服務器技術公司三葉系統公司(3Leaf Systems)部分資產爭端中,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CFIUS)等機構居然要審查這筆區區200萬美元的交易,理由是可能威脅美國,其執法隨意性更是暴露無遺。在此案中,美方竟然強行審查一筆本來已經完成的交易。去年年末宣布調查中興,又是莫須有的罪名。
面對如此的政治化壁壘,中國企業自然應盡可能廣泛地結成反保護主義統一戰線,為此,加強與美國各州和地方政府的合作,頗有探索價值。須知經濟地位不同,決定了美國聯邦政府與地方政府對中國投資的不同態度。美國聯邦政府財政等項收入對外資依賴性要低很多,在美國軍事霸權支持下的美元貨幣霸權,又能保證向別國掠取“鑄幣稅”以自肥。因此,美國聯邦政府對外來投資者會非常挑剔,總要特別強調所謂的“國家安全”。但美國州和地方政府沒有貨幣發行權,無法通過開動印鈔機償付支出,對招商引資取得稅收的緊迫感要強得多。通過加強與美國州和地方政府合作,側面突破美國的投資壁壘,是個比較好的辦法。 (梅新育 作者系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