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學陳雨露:人民幣國際化是大勢所趨
人民幣國際化是國內國際經濟、金融發展的必然要求
記者:有觀點認為,人民幣國際化是大勢所趨,政府應該不斷推進。也有人認為,人民幣成為獨立國際儲備貨幣難度很大,太過遙遠,當前人民幣繼續盯住美元就可以了。如何看待這些不同的觀點?
陳雨露:人民幣國際化絕不是中國的一廂情愿,而是我國經濟發展、市場演進和歷史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對當前國際貨幣體系缺陷的一種修正。首先,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為人民幣走出國門奠定了堅實基礎。一國經濟規模和全球貿易份額,是其貨幣能否獲得國際貨幣地位的決定因素。從本質上說,貨幣國際化就是本國貨幣的對外供給,是與國際貿易相對應的貨幣轉移過程。目前,我國已位列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是世界最大出口國。為了能夠在不確定的國際經濟環境中維護本國正當利益,免受現行不合理國際貨幣體系的侵害,人民幣也理應成為一種重要貿易結算貨幣,對人民幣國際化作出制度安排。
從國際環境看,現有國際貨幣體系面臨強烈改革要求,這為人民幣國際化提供了歷史機遇。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美國兩度實行量化寬松政策,由此帶來貨幣擴張導致美元大舉外流,促使美元對其他主要國際貨幣貶值,引起世界其他經濟體的反對。歐洲主權債務危機愈演愈烈,由希臘蔓延至整個歐元區,一旦歐元區任何一個國家爆發財政危機,歐元就會面臨貶值預期。這些事實讓國際社會認識到,美元主導下的國際貨幣體系存在巨大系統性風險,儲備貨幣多元化已成為共識。
再次,我國擁有超過3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是世界第一大外匯儲備國,其中美元資產估計在六成以上。這筆巨大的財富為人民幣國際化奠定了良好信用基礎。此外,中華文化包容共濟、和諧共榮的精神,也有利于提升人民幣的軟實力,為其順利實現國際化提供文化支撐。
階段
人民幣國際化指數兩年增長21.5倍,但距離國際主要貨幣道路漫長
記者:如何評價人民幣國際化當前所處的階段,人民幣離成為國際主要貨幣的距離還有多遠?
陳雨露:人民幣國際化的目標,是要在若干年后,讓人民幣在國際貿易、國際投資以及各國的外匯儲備中,充當主要的計價、支付清算貨幣和外匯儲備貨幣。2011年,人民幣在上述方面均有實質進展,因此將2011年稱為人民幣國際化元年也不為過。
為了更好把握人民幣國際化現狀,客觀、動態、科學地描述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國人民大學創建了人民幣國際化指數(Renminbi Internationalization Index,縮寫RII),選擇貿易結算、金融交易、官方外匯儲備三個層次的一系列指標,概括反映人民幣在國際市場的運用程度。根據測算,RII從2010年一季度的0.02迅猛增長到2011年四季度的0.45,兩年時間增長了21.5倍,反映出國際社會、國際經濟主體對人民幣發揮國際貨幣功能相當程度的認可。不過,相對于世界主要貨幣的國際化程度,如美元為54.18、歐元為24.86、日元為4.56、英鎊為3.87,RII僅有0.45表明人民幣國際使用程度還相當低。
那么何時才能實現人民幣國際化呢?目前最為樂觀的估計是10年后人民幣將成為國際主要貨幣。實際上,根據世界主要貨幣的國際化經驗,充分考慮我國國情,人民幣國際化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可預見的未來,人民幣都難以撼動美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霸主地位。我們認為,RII上升到不低于20,真正成為國際主要貨幣需要20年至30年。其過程也將經歷兩個“三步走”。一個“三步走”是指人民幣使用范圍的拓展:在第一個10年實現周邊化使用,第二個10年實現亞洲區域化使用,第三個10年實現全球化使用。另一個“三步走”是指人民幣職能的拓展:在第一個10年主要是運用于進出口貿易,行使結算貨幣職能,第二個10年運用在國際金融交易中,發揮支付貨幣職能,第三個10年則是作為各國的重要儲備貨幣而存在。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