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科院李揚:中國需要發達的貨幣市場
在金融市場的培育與發展上,中國或許需要“補課”:目前資本市場的發達程度超過貨幣市場;而發達經濟體的經驗是,先有成熟的貨幣市場,然后在此之上支持資本市場的發展。
盡管中國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也盡管人民幣國際化的步伐在加速,但因為沒有一個發達的貨幣市場,其結果可能是人民幣在國際舞臺中的地位與表現不盡人意。
“一方面隨著實體經濟的擴張,我們在全球GDP比重上升,另外一方面人民幣在國際使用中的比重下降。”6月17日,中國社科院副院長李楊在2012中國新興金融發展論壇上說。
李楊解釋,其原因在于中國缺乏一個發達的金融市場,特別是貨幣市場,從而讓人們廣泛的使用人民幣來定價,來風險管理,來解決流動性問題;現在,我們只是在做‘貿易那點事’,而國際交往貿易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大量事情都得依托一個發達的貨幣市場去做。
因此,“我們需要發達貨幣市場、債券市場,需要有利率市場等等。”李揚強調。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長王國剛亦說,上海要建國際金融中心,如果沒有一個成熟發達的貨幣市場,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目標很難實現。
李揚定義新興金融需概括四個方面內容;諸如金融和實體經濟發展的關系;其次是趨同的問題,即新興經濟體,發展中國家,能否沿著發達經濟體所走過的路,順利的成長為發達經濟體。但實證材料顯示大部分國家并沒有發展成為發達經濟體,而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中國正處這樣一個關口。但中國的金融對策是什么?再者是“新興金融要與中國的人民幣走出去相關。”最后是金融創新。
值得關注的是,“國際金融中心常給人一種錯覺,以為建立國際金融中心就是發展資本市場;”王國剛說,在他看來,歷史上國際金融中心不論倫敦還是紐約,都首先有一個成熟發達的貨幣市場,然后在此之上支持資本市場的發展。而當此基礎不牢靠的時候,我國資本市場走得比較快;我們本來要補這堂課,但沒有補好,現在是該補的時候。
不過,目前全球經濟減速背景下,應該如何“補課”呢?
論壇與會專家們認為,實體經濟是金融市場運營的基礎,貨幣市場是金融市場的基礎,而貨幣經紀是貨幣市場的基礎。中國貨幣市場還處在發展的初級階段,與我國經濟總量不匹配,與發達市場相比,無論在交易規模、交易工具、參與主體、服務實體經濟等方面,還是在貨幣經紀人建設方面,都存在較大差距。要實現貨幣市場的跨越式發展,要實現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預定目標,要實現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本質要求,大力發展新興金融機構和新型金融業態是當務之急。
專家們還指出,票據市場在服務實體經濟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是貨幣市場中參與主體最多、實體企業參與程度最高、簽發量最大、利率市場化程度最高的子市場,在貨幣市場中有著特殊地位,其功能、地位和意義不容忽視。
在專家看來,解決票據市場存在的違法違規問題,一方面監管部門需要加大對“包裝戶”參與票據交易截留利差的查處,另一方面需要理清規范經紀人與違法違規中介的區別,發展真正規范的經紀人,打擊違法交易者。從上海的實踐來看,上海普蘭金融服務有限公司已經成為規范經紀人的典型。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和上海市浦東新區金融服務局雙方則認為,浦東新區作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重要承載地,培育和引導各類新興金融活動、更好實現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將為中國金融的發展與改革提供積極探索和示范作用。(歐陽曉紅)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