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家哈繼銘:中國經濟路在何方?
中國經濟再次走上迷茫的十字路口。
外有歐元區債務危機,內有通貨膨脹的長期壓力,在這種情況下,“既有近憂又有遠慮”的中國經濟將沖破重重關卡?
“中國經濟未來向上的動力來自于消費,未來的消費則是在質上的提高,是一種消費升級的概念。”哈繼銘在5月25日召開的中國資本年會上給出濟世良方。
歐元區:
最大的向下因素如何排解?
“攘內”亦需“安外”。
而目前的世界經濟中,歐洲經濟無疑代表了最大的向下力量。今年歐洲經濟進入小幅衰退期已成共識,預計增長速度在-0.3%左右,一些南歐國家的增速甚至更加緩慢。
歐洲經濟問題最終解決的方法和途徑在哪里?是不是能有一些快速見效的方法,來幫助歐洲渡過難關?
“回顧近期歷史我們可以首先發現,美國曾在三四年前出現以房地產為導火線的金融危機,美國政府通過給企業注資的方式應對危機,事實證明效果良好。”哈繼銘指出。
亞洲金融危機,政府又采用什么途徑呢?
在哈繼銘看來,韓國、印尼的調整實際上是對過去過度地透支給予的一種償還。過去的透支來自于固定匯率,使得這些國家的匯率水平過高。從而導致一些國家外貿的逆差不斷出現,每次的外貿逆差都要用外匯儲備進行抵沖。
“這些國家采用外貶值的方式,這使得國內企業沒有辦法進口,外貿順差大幅度上揚,多年的外貿順差對過去的透支進行償還。”曾在亞洲金融危機期間擔任貨幣基金組織駐印尼代表的哈繼銘對此記憶猶新。
然而,哈繼銘認為,歐元區國家很難采納韓國、印尼的方式,這種真金白銀的償還外債的基本條件還不具備,希臘、西班牙、意大利這些國家,帳戶上還是有巨大的外貿逆差。
此外,香港度過經濟低迷期時所采用的方法也被哈繼銘提及。
“2001年至2003年,我去了香港金管局。當時香港金管局是聯席會議制,在香港處于經濟最低迷的時期,采納的方式是通縮,樓價跌六至七成,物價下跌、工資下跌。”哈繼銘回憶道。
而最終得益于香港比較靈活的勞動力市場和政府強大的財力,以及政府相對較輕的社會福利負擔,香港從1997年到2003年逐漸地走出了低谷。
這三條途徑歐元區能借鑒嗎?哈繼銘認為,他們正在朝著這個方向做,但是歐元區勞動力市場比較僵硬,另外政府財力薄弱,所以它可能不具備一些政策方面的基礎條件。
那有沒有第四條途徑呢?
對此,哈繼銘建言:“是不是一些發達國家做出一些讓步,對一些欠發達國家伸出援助之手;或者通過統一債券的方式;或者通過對于企業注資的方式;或者通過貨幣政策讓歐洲央行更進一步放松貨幣政策,即便是暫時的也可以緩解目前的這種困境,這些問題還需要歐洲人自己去解決”。
中國經濟:
既有近憂又有遠慮
“30年前我曾寫過文章談中國經濟,當時說中國無近憂有遠慮,但是目前的中國既有近憂也有遠慮。”哈繼銘在此次論壇上直言不諱。
在其看來,中國三駕馬車當中,只有投資可以依靠政策比較容易的降下來。
而三駕馬車之一的出口,顯然是外部因素決定的。另外一駕馬車——消費,則是由收入和百姓對未來保障的預期所決定的,所以短期也很難有一種強大的力量來推動。
實際上,只有投資是政府短期內能夠操縱的變量,尤其是其中的基礎設施投資,還有房地產投資,如果當前的房地產調控政策暫時不變的話,唯一的變量就是基礎設施投資。
哈繼銘表示,相信眼前政府一定會加大基礎設施的投資力度,比如鐵路等基礎設施的建設,比如節能減排方面的投資,從而抵御消費下滑帶來的影響。這些措施可能帶來一些行業短期投資機會,最關鍵的還是要探討實體經濟的非政府主導部門有沒有動力,有沒有能力繼續擴張經濟活動。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