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參事以廉取勝的制造業將發生根本性變化
當前,全球經濟逼近二次探底的邊緣,而各國政策制定者在經濟增長放緩、就業壓力增大、環境問題突出的時刻都在思考并尋找著新的經濟發展模式。與此同時,第三次工業革命悄然襲來,有觀點認為,未來的時代,互聯網與新能源以及新生產模式的結合是大勢所趨。這種結合將再次改變時間和空間對于人類社會經濟生產活動和生活方式的種種局限,進而從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兩個方面重塑社會經濟形態,成為全球經濟走出低谷的新動能。在200年的全球工業化進程中,中國與歷次工業革命失之交臂。中國如何才能不被第三次工業革命甩開?記者近日專訪了國務院參事、友成基金會常務副會長湯敏。
記者:您是否同意認為第三次工業革命即將到來?
湯敏:對于“第三次工業革命”這個說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劃分,對于第三次工業革命是剛剛襲來還是早就到了,也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觀點。任何一種生產工具如果能夠提高勞動生產率十倍就會產生革命性的東西。原來的生產方式是馬拉、牛犁,后來出現的蒸汽機提高了10倍以上的勞動生產率,于是產生了第一次工業革命。而現集成電路可容納的晶體管數目,約每隔18個月就會增加一倍,在這種形勢下,技術革新的速度也更快。另外,由于“3D打印機”的發明,使制造業產生了更加革命性的變化。
記者:您認為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歷史和經濟背景是什么?
湯敏:我認為主要有兩方面的背景:一方面,計算機網絡和軟件技術的不斷革新,并且革新的速度越來越快;另一方面,這輪的經濟危機造成了社會的巨大需求,特別是發達國家的巨大需求。因為一次大的危機之后往往是因為技術革命才能讓社會產生新的需求,最后走出危機,社會也因此有了新的進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越是在經濟出現危機的時候,新型工業和新型技術才發展的越快,所有的資本、所有的人力都集中到這上面去,一些關鍵技術才有可能取得突破。如果說目前面臨著新一輪的工業革命的話,那么它產生的可能性更大、發展的速度更快。
記者:就像蒸汽機的發明和應用之于第一次工業革命,電力的使用之于第二次工業革命一樣,有人說此次工業革命主要基于新能源與信息技術的結合,也有人說是新能源、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等多方面技術革新,您認為,這次新工業革命的主要特點有哪些?
湯敏:近年來,信息網絡的發展已經深入到生產、生活的每一個環節。而高技術合成材料如碳纖維、石墨烯、納米等各種新型材料層出不窮。我認為新能源、高端制造業、生物技術、納米產業等等都取得了突破性的革新,這些方面整體上構成了第三次工業革命。
而這種數字化制造最具標志性的新生產工具是剛才所說的“3D打印機”,它又稱為“堆砌加工機”。它像打印機一樣,一層層地把新型合成材料直接“印”出,或說是“堆砌”出一個產品來。這種模式將會取代傳統的車、鉗、铇、銑,顛覆性地改變制造業的生產方式。據說,波音公司的飛機中有2萬多個零件就是通過這項技術生產出來的。它無需用傳統的流水線大規模生產,只要通過電腦給出一個設計,“3D打印機”就可以按照指令“印”出產品來,成本還不高。這一革命將使生產走出大批量制造的時代,取而代之的是小規模地生產少量但多樣化的產品。
如此說來,這場新工業革命有兩大特點。一是直接從事生產的勞動力會不斷地快速下降,勞動力成本占總成本的比例會越來越小。二是新生產工藝能滿足個性化、定制化的各種需求,要求生產者要貼近消費者與消費市場。
記者:新工業革命浪潮將對全球產業結構和經濟結構調整以及國際分工產生哪些深刻影響?
湯敏:新工業革命的上述兩大特點都會使傳統的,以廉價勞動力取勝的制造業發生根本性變化。一種可能的趨勢是,過去為追逐低勞動力成本轉移到發展中國家的資本,會很快移回到發達國家中去。最近的一些調查顯示,已有近40%的美國企業準備把工廠從中國遷回到美國。把“外包”給發展中國家的產品,又“內包”回發達國家的企業,這是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新趨勢。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