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財經撰稿人葉檀:火箭蛋是怎么來的
期貨市場送走“黑五月”,6月第一個交易日,亞太股市大幅下挫。
無論是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還是歐債危機,都在顯示實體經濟的衰落,金融去杠桿化遠未終結。一半是冰山,一半是火焰,我國農產品價格不落反漲。據監測顯示,截至5月31日,雞蛋全國日均價連續10天上漲,累計漲幅為7%,有網友戲稱“火箭蛋”;同期大蒜零售價從每斤2元漲到4元左右,“蒜你狠”卷土重來。工業生產如此緊縮,農產品價格卻螺旋式上升,滯脹陰影揮之不去——雖然從CPI數據看,全球通脹壓力并不大。
把板子打在央行身上大致錯不了,農產品價格上漲是通脹的一個分支。隨著中國外匯占款劇增,中國央行也就成為名符其實的“暴發戶”。在過去的5年,中國央行的總資產增長了119%,于2011年末達到28萬億元人民幣,而美聯儲、歐洲央行在2011年末資產規模分別為3萬億美元和3.5萬億美元,中國央行真正實現了“趕英超美”。與此對應,中國廣義貨幣(M2)在過去5年中也增長了146%,2011年末余額已達到85.2萬億元人民幣。據渣打銀行測算,在2011年,中國新增M2的規模全球占比達52%,截至今年2月底,中國廣義貨幣供應量的存量高達13.8萬億美元,全球最高。
貨幣發行量如此之大,吸收貨幣的辦法是進行投資,在中國最大的去處是資產貨幣化,如房地產市場從無到有,房地產總市值占GDP的一倍以上;舉凡廠房、礦產資源等,一登IPO龍門身價倍增,這都是資產貨幣化過程。即便我們培育出了泡沫巨大的房地產市場,即便創業板誕生了百位億萬富豪,貨幣仍然遠遠超出實體經濟所需,按下葫蘆浮起瓢,大大小小的泡沫層出不窮,農產品是最醒目也是最原始的一種泡沫。貨幣泡沫沒有增加企業投資,似乎違背常理。實體經濟緊縮遵循的是投資收益的邏輯,當貨幣突破某個臨界點之后,貨幣不再成為實體經濟的主宰。如果增發貨幣能夠緩解衰退,日本就不會有失落的20年。
當全球金融危機造成貨幣泡沫大崩潰后,全球經濟進入去杠桿階段,企業的債務日益沉重,而企業的投資效益日益下降。美聯儲實行兩輪量化寬松貨幣政策,保證美國經濟不崩盤,但絕不會讓美國經濟就此走上復蘇軌道。歐洲央行進行兩輪長期再融資操作,讓歐洲商業銀行茍延殘喘,卻沒有擴大歐洲商業銀行的貸款,更沒有顯著拉動歐洲企業投資。企業有自身的投資邏輯,當融資成本上升、消費市場低迷,企業不會因為貨幣水漫金山就大舉投資,那是不考慮成本的非市場化企業所為,市場化企業絕不會在貨幣面前喪失心智。
央行發行的貨幣,未必能夠被實體經濟所吸收。貨幣多了,貸款利率下降,這是個錯誤的認識,貸款利率不是貨幣供求關系的反映,而是對企業風險的定價。企業失去消費者,企業的產品失去忠實的擁躉,企業的風險也就隨之上升。曾幾何時,日本的電器產品、隨身聽等,贏得了全球萬千粉絲,但創新能力不足,使隨身聽一夜之間成為蘋果的擦桌布,中國的電紙書同樣如此,輝煌兩年,凍結N年。溺水的人們常常忘記,貨幣不是實體經濟的根本,生產效率才是。
總體而言,通脹是生產效率低下的結果,當企業費盡九牛二虎之力也無法趕上通脹的步伐時,不幸發生了。按照世界銀行估算,過去30年,中國全要素生產率(產出增長率超過要素投資增長率的部分)在2%~4%;而近期的全要素生產率在下降,同樣的投入,產出更少。更要命的是,由于分配極不均衡,導致中國消費市場出現結構性失衡,消費者窮的太窮、富的炫富,無法支撐中國產業面向中產收入人群的品牌升級。中國需要創新,教育卻遭遇到鐵板一塊的行政體系掣肘;中國需要更深入的資源配置改革,但哪個壟斷行業也不愿意吐出嘴里的肥肉。
不奇怪,在人均GDP不到5000美元時,中國就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權貴交易橫行,全要素生產率下降,與東南亞金融危機之后世界銀行的報告如出一轍。不同的是,中國的債務水平與外匯儲備還能夠支撐抵擋住金融海嘯的沖擊,中國經濟崩潰的論調將會破產。
此前發放的貨幣沒有徹底消化,體制改革遭遇重重阻力,與實體經濟關聯的大宗商品、股票市場飛流直下,農產品就成為火山的爆發口,從儲藏期較長的大蒜、生姜,到了鮮貨雞蛋。要強調的是,難以保存的農產品金融屬性不強,掀不起金融大浪。(葉檀)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