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新育:中國實施經濟制裁原則應是什么?
最近,“黃巖島事件”推動中國經濟制裁成為社會熱議的話題。盡管官方并未宣布對菲律賓實施經濟制裁,但中國民間已經開始自發抵制菲律賓商品、勞務和企業。
中國無疑應當堅持奉行和平外交政策,但無論我們多么期望與別國和睦相處,也必須牢記這個世界并不充滿友愛,矛盾、沖突乃至戰爭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能戰方能言和,為了維護自己的權益,我們必須時刻保持斗爭的準備和勇氣,而經濟制裁手段則比真槍實彈的戰爭溫和得多。作為世界第二經濟體和第一貿易大國,加之中菲兩國對雙邊經貿的依賴性、可替代性差異甚大,中國有條件對菲律賓采取“以經逼政”策略,運用經濟制裁手段令菲律賓蒙受重創,進而軟化其在南海爭端中的非理性做法,而且在這方面的經驗,可以延伸運用于解決同其他國家間的矛盾爭端。
實際上,菲律賓市場也已經對與中國對抗的風險作出了反應。從年初到5月上旬,菲律賓股市市值上漲20%以上,表現躋身世界前10位,但在中菲經貿爭端消息傳出后,該國股市已經多次出現下跌。
盡管如此,中國仍然需要時刻牢記,無論我們經濟發展到了何等水平,我們的政治、經濟乃至軍事資源都是有限的,必須用在效益最大的地方,容不得浪費,而且必須防備始料不及的副作用。因此,盡管我們應該積極思考、探索如何運用經濟制裁手段,但不能濫用這一工具。在這方面,我們需要汲取美國的教訓。美國是20世紀以來,全世界使用包括出口管制在內經濟制裁手段最多的國家。在1914年~1990年間的116起國際經濟制裁中,美國主導的就有77起。在冷戰結束后至2007年新增的80多起制裁案例中,美國參與的就超過60起,涉及全世界一半以上人口。當然,濫用貿易制裁工具也令美國蒙受了多方面損失,不僅冷戰后經濟制裁頻發與西方標榜的“民主自由的勝利”背道而馳,把一半以上的世界人口打成經濟制裁受害者,更嚴重違反基本的人道主義精神,嚴重損害美國自我標榜的道義形象“軟實力”,而且實質上將美國自己放逐于許多有利可圖的市場之外。有鑒于此,我們只能在充分考慮以下原則問題的基礎上,有節制地運用這一工具:
第一,確定最終目標。就對菲爭端而言,我們要考慮的是,我們現在若拿菲律賓開刀,要實現什么目的?事情做到哪一步截止?
第二,防止制裁推動對華現實、潛在的敵對國家抱團結盟遏制我國,特別是要防止斗爭和制裁成為霸權國家直接干預和組織反華統一戰線的契機。就對菲爭端而言,我們要考慮的是,如何確保拿菲律賓開刀后起到威懾作用,又不至于推動周邊國家投向美國懷抱。
第三,防止制裁和斗爭成為霸權國家直接軍事干涉的契機。就對菲爭端而言,我們要考慮的是如何確保美國不直接干預南海爭端。畢竟,世界第一、第二大經濟體在沒有直接領土爭端的情況下貿然兵戎相見,不僅是對兩國本土不負責任,也是對世界不負責任。我想,中美兩國應該已經就此達成共識。
第四,把握分寸,保證我們適度運用經濟手段震懾對手而又不至于對國際經貿秩序造成太大沖擊,保證中國經濟制裁對國際經貿秩序的一時擾動能夠換來時間更長的穩定,保證別國對華經貿不確定性不至于升高,保證我們絕大多數貿易伙伴仍然愿意對華貿易。
以上幾點,應該是中國實施經濟制裁的原則。(梅新育 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