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財經撰稿人葉檀:現在不能拆分國企
國企現在不能私有化。
5月18日,鐵道部發布 《鐵道部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投資鐵路的實施意見》,宣布投資鐵路向民間資本完全敞開大門。并要求,市場準入標準和優惠扶持政策要公開透明,對各類投資主體同等對待,對民間資本不單獨設置附加條件。5月16日,署名為國務院國資委黨委發表的文章稱,必須堅定不移地推進國有企業改革,“理直氣壯地發展壯大國有經濟”。
中國經濟的兩大痼疾,就是國企的低效與民企的造假,低效的國企是造成中國經濟宏觀低效的原因之一。
以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數據證明國企的高效是錯誤的,國資委并非不清楚這點,因此才會在2010年初推出 《中央企業負責人經營業績考核暫行辦法》,以經濟增加值(EVA)考核旗下企業,考核時撇除賬面成本而看企業在實際經營中占用的多種資源,比如國家大規模的資本投入,受保護的市場壟斷地位等,在企業稅后凈利潤中扣除企業所占用的資本金的成本,從而更客觀的反映央企經營真實成本和創造價值的能力。
國資委在推廣這一新的評價體系時,表現得非常謹慎。首先,新的經濟增加值只占整個考核指標40%的權重,其他考核因素仍然主要和利潤的絕對量掛鉤;其次,國資委在開始使用新的經濟增加值指標時,給資本的定價只有5.5%,低于一年期貸款的基準利率。按照“中國央企考核推新政”一文作者的計算,即使按照5.5%的參考利率,已經有一半的央企經濟增加值為負。所以,請不要炫耀國企的保值增值,那后面有民企和消費者的眼淚;更不要以己之昭昭,使人昏昏。
央企在海外投資同樣讓人心驚膽戰。媒體報道,中國企業海外投資虧損近千億,70%投資不賺錢。也不要炫耀央企的國際化戰略,從五礦、中遠、中鐵建等案例中,說明這些企業或者技不如人,或者看錯市場,或者索性成為不賺錢的公司。在國外大把撒錢,不等于已經國際化。
按照國資委所說,國企的產權改革已經取得重大進展,事實果真如此嗎?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引進戰略投資者、推行規范改制和境內外資本市場上市,實現產權多元化,成為國有控股(參股)公司,這些都不能叫產權清晰。上市之后依然可以一股獨大,依然可以同股不同權,依然可以把二級市場的普通投資者當羔羊,這些“羔羊”有資金貢獻權,無管理建言權。
即使國企有上述種種弊端,筆者依然不贊成現在拆分國企。原因很簡單,A股上市公司只要是從國企脫胎而來的民企,很多帶來掏空國企的原罪,此類案例不勝枚舉,讓人痛心疾首。如果該國企原高管把國企盤活進而上市,對社會形成正面效應倒還罷了,我們看到的往往是尸位素餐的國企原高管,憑借地利資源,肆無忌憚地對原企業資產進行改制。
我們不能忽視2004年前后國企改制探討中,來自底層的憤怒吼聲,這是對基本公平的訴求,在缺乏規則正義、公平的背景下,對這樣的吼聲絕不能聽而不聞。從以往的案例,以及正在進行的案例中,筆者敢斷言,如果在目前的社會環境下拆分國企,帶來的絕不會是全民福利的盛宴。
從A股市場的發展路徑來看,上市并不是國企改革的最佳模式,公司上市沒有從根本上改革管理體制、激勵機制,上市往往等同于圈錢,成立第三方監管機構與國民基金有可能是較好的辦法。
從根本上來說,解決權貴資本最重要的是在各方博弈的平臺上建立公平的規則。在中國只要能夠建立一套體系,能夠有效地控制官僚的尋租空間、能夠逼迫所有的主體無論權貴還是央企遵守統一、各方利益博弈之后制定的規則,那么,國企資源的分配才不會成為新一輪借改革名義的瓜分行為。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