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稱希臘債務危機是歐元區盲目擴張的惡果
一個國家垮掉也許很容易“連續降級+緊縮性懲罰+資本抽離”,特別是對于那些根本沒有外部融資能力,又沒有競爭力的國家而言,但事實上,也許正是一向被認為是樣本的歐洲一體化,拖垮了希臘。
希臘退出歐元區正進入“倒計時”:歐盟貿易委員De Gucht表示歐洲央行和歐盟委員會正在制定希臘離開歐元區的緊急預案。他表示,如果在一年半年,這可能產生多米諾效應。盡管歐盟公開否認,但事實上,在歐洲央行和歐盟委員會內,已經在準備應對希臘離開歐元區的極端情況。
人們一直認為希臘退出歐元區的代價相當高昂,根據摩根大通分析稱,如果希臘離開歐元區,會馬上產生約4000億歐元的損失。不僅如此,一旦希臘退出歐元區,最直接受到影響的就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歐盟手中持有的2400億歐元希臘國債,德國央行的“泛歐自動實時全額快速結算”支付系統中對希臘的1300億歐元敞口,以及歐元區銀行約為250億歐元的潛在損失。
然而對于希臘而言,留在歐元區的成本并不比退出歐元區要低。近日,在政治持續動蕩的情況下,內外壓力都可能會逼迫希臘離開歐元區。希臘政府和“三駕馬車”之間陷入僵局,恐慌性情緒導致資本和存款外流加劇。一旦希臘新政府不能達成對“三駕馬車”的緊縮承諾而選擇違約或破產,那么希臘留在歐元區還有什么意義?對于歐元區來說,留一個破產和違約的希臘,無疑將導致歐元區品質更加下降,導致歐元區諸國國債收益率上升,債務風險上升。而對于希臘來說,受制于強勢歐元的壓制,經濟喪失活力,實在是看不到經濟增長的希望。那時希臘退出歐元區是必然的。
事實上,希臘危機正是歐洲一體化“大躍進”造成的惡果。為了建立一個強大的歐洲“新帝國”,歐盟自誕生以來經歷過數次擴張,歐元區也由之前的6個擴展到11個,再到后來的17個,似乎已經儼然成為一個過于龐大、松散的俱樂部。在無獨立貨幣政策和匯率政策的環境下,赤字財政成為大部分歐元區國家刺激經濟的主要手段,增發國債便成為各國傾向性選擇,造成赤字和債務負擔普遍超標,旨在確保歐元區財政紀律的《穩定與增長公約》實質上已經破產。
而債務持續地飆漲更是暴露出歐元區經濟結構的致命性弱點:歐洲貨幣聯盟最大的問題不僅在于分散的財政與統一貨幣之間的矛盾,更在于用一個貨幣標準把許多發展迥異的國家捆綁在一起。歐元區成員國經濟與競爭力表現參差不齊,兩極分化愈發明顯,長期存在的嚴重失衡外圍國家經常項目赤字與核心國經常項目盈余,也就是大量儲蓄從核心國轉移到外圍國,造成外圍國家借債過度,形成債務積累。上世紀90年代,德法等西歐國家人口結構出現老齡化趨勢,實體經濟逐步進入后工業化階段,資產報酬率降低,國內需求不足,這導致了大量廉價資本源源不斷地涌向希臘等南歐國家,歐元區擴張也因此持續加速。
而單一貨幣區的建構加劇了區內發展的不平衡。根據歐盟委員會去年歐元區報告,歐元區16國競爭力差距逐步擴大,在金融危機爆發之前的10年間,德國、芬蘭等國家的競爭力相比其他成員國穩步提升,德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獨占歐元區GDP總規模的1/3。數據顯示,2002年歐元正式流通后,德國從2003年到2008年持續保持世界第一出口大國地位,而其區內貿易比例高達70%。相比之下,包括歐元區三個大國法國、意大利和西班牙,特別是希臘和葡萄牙都出現了競爭力大幅下降。一方面,希臘等國勞動力成本較低且缺乏金融資本,自然成為資本的凈流入國(即債務國),嚴重依靠資本借貸支撐,透支消費,政府財政債務化;而另一方面,勞動力市場僵化和勞動力不能有效流動,各國工資很難調整,數據顯示,自從1999年以來,德國工資的漲幅比南歐少了20%,自然大大提升了德國的競爭力和生產效率,并進一步鞏固和拓展了歐洲的市場份額。
相比德國,大部分歐元國家的經常賬戶都為逆差,且在1998年至2008間出現急劇惡化:愛爾蘭經常項目余額下降了6%,經常項目赤字達到5.2%;葡萄牙經常項目赤字擴大超過5個百分點,至12.1%;西班牙經常項目赤字擴大8.3%百分點,至9.5%;希臘經常項目赤字更是擴大11.6個百分點,達到14.4%的創紀錄水平,喪失了經常賬戶融資的能力。
貨幣紅利和貨幣責任不對等,“搭便車”現象突出。歐元區是由具有共同利益的若干成員國組成的貨幣聯盟,這種貨幣聯盟利益具有公共產品的特征,因此聯盟中的每一成員都有以最小的代價謀求自身最大化利益的內在動機,這就是為什么每一成員都有“搭便車”而坐享其成并產生負外部性的傾向所在。“PIIGS五國”的貨幣波動性明顯要高過其它幾種歐元區原有貨幣,在歐元區成立后,他們獲得了穩定的貨幣環境,包括較低的匯率波動、穩定的物價、低廉的融資成本和廣闊的金融市場,使得希臘等國能夠享受低廉借貸成本以維持經濟增長,從而掩蓋了其生產率低但勞動成本高等結構性問題。相關數據顯示,希臘、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實際有效匯率被高估超過10%,同時低利率使其政府能夠以更優惠的條件為債務融資,長期以低利率獲得融資繼而推升主權債務。
如今,希臘5年來喪失四分之一GDP,一度被視為淘金圣地的國家,資本開始紛紛撤離,銀行業存款損失近一半,社會極度動蕩。曠日持久的經濟衰退,加之持續飆升的借貸成本,使得像希臘這樣的重債國要達成歐盟統一設定的達到財政和改革目標越發困難。《馬斯特里赫特條約》實際意義上已經破產,對于歐洲而言,真正的歐洲一體化更需要一個貨幣更堅挺但差異化更小的貨幣聯盟。歐洲需要重建,但首先需要重建的是經濟規則。(國家信息中心預測部副研究員張茉楠)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