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研究員王小廣:希臘脫歐已成大概率事件
王小廣:
希臘“脫歐”已成大概率事件
“如果說以前希臘退出歐盟的可能性在40%,那么現在其概率已經上升至60%,雖然不能做出百分之百的判斷,但從歐盟多方討論此事,說明其已經成為大概率事件。”著名宏觀經濟學家、國家行政學院決策咨詢部研究員王小廣分析認為,希臘問題越托越糟糕,越早抉擇越好。對于中國而言,希臘危機影響有限,中國經濟恰要借機轉型,依靠消費拉動發展。
王小廣分析指出,如果希臘退出歐盟區,直接會影響中國對歐盟的外貿出口,“歐盟是中國最大的出口地,所以希臘危機真的出現,其影響還是長期化的,即歐盟經濟進一步惡化,甚至于有可能出現日本式的經濟失落,歐盟的貿易政策只能更趨于保守,對中國外貿出口會非常不利。”
但是,王小廣認為,希臘問題,最終還要希臘自身和歐盟去解決。對于中國自身來說,“管不了別人的事,只能做好自己。”
“中國經濟的調整,并不是因為貨幣政策有多緊,歸根結底還是消費需求不足,即內需外需都不足。”王小廣認為,中國貨幣供給不太可能再出現2008年金融危機下那樣的過度寬松,因為中國目前的貨幣政策實際上已經略有寬松了。
“長遠來看,超發貨幣并不能解決經濟問題,所以不應該選擇通過過度投資來刺激經濟的做法。”王小廣堅持認為,節能降耗、產業升級是應對希臘危機的正道。
“我支持出臺包括刺激節能產品消費在內的各種刺激性政策,這不是‘寅吃卯糧’,而是會帶來中國經濟的內在變化,一方面它可以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另一方面它還有長期效應。”王小廣指出,節能環保本身就是一個產業,而且對其他產業還有改造升級之功效。
對于中國經濟的年度目標,他直言中央政府相當有預見性,而且有指導意義。 “可以說,中央政府已經預見到希臘、歐盟、美國等經濟體的最壞結果,目標本身并不高。因此,希臘危機并不會打亂中國經濟政策前期部署。”
他建議,面對希臘危機,中國經濟政策應在四個方面把住方向。
其一,適應當前經濟調整,經濟增長目標設定一個區間。“GDP增速可設為6%-9%的區間,9%以上要不起,也不可持續,6%以下,中國經濟不可承受,也要避免。”
其二,改變過去依靠出口投資的經濟模式,要尋找新的經濟推動力。“最重要的就是消費。但消費拉動經濟是‘慢火煨熱’,前期要做很多改善、引導、升級性工作。”
其三,要堅持貨幣政策的穩健性。王小廣認為,與超發貨幣不同,穩健的貨幣政策反而對解決中國經濟問題更有利,“借機淘汰一些落后產能,對中國經濟更健康。”
其四,從就業的角度來看,對中小企業、服務業要有更多的扶持政策。(于祥明)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