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明春:解除過度監管以金融改革助推經濟轉型
“2012年將是中國新一輪金融改革開始的起始年。”大和資本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孫明春向記者表示,溫州、前海等地進行的改革,不僅將改善中國金融體系的效率,而且還將為未來幾年內地股市提供持續、積極的催化劑。
孫明春指出,過去10年,中國實施了一系列金融改革,將瀕臨崩潰的金融體系變得充滿活力且具備持續盈利能力。得益于過去10年前半段的改革,中國的銀行、保險、券商經紀和資產管理業在過去5至6年中,都得到快速成長。股票、債券和貨幣市場均顯著擴張。同時,利率和匯率自由化、人民幣國際化也取得了顯著進展。
盡管如此,孫明春認為,在其現代化的外觀之下,中國內地的金融體系看起來仍然處于過度監管中。經濟的快速發展創造了新的挑戰,也對進一步放松管制產生了需求。
在他看來,未來中長期時間里,內地金融系統以下五個方面最有可能面臨改革。
首先,由于當前越來越多的銀行依賴于通過“批發”渠道來獲取資金,如發行債券、銀行同業拆借等,而不是如大多數銀行在20世紀90年代那樣完全依賴儲蓄存款。近年來,75%的貸存比上限已日益成為一個對眾多商業銀行擴張貸款業務的束縛,未來可能會迎來調整。
事實上,今年以來,我國銀行業在季末、季初及月末、月初通常會出現存貸款大幅波動的情況。銀監會副主席王兆星近日回應此事時表示,這說明了銀行的考核體系不夠科學,監管部門已在對此進行檢查,但銀行業存貸比75%的指標不會改變。
第二,自2002年以來,中國內地商業銀行貸款總額幾乎每四年就翻倍,導致商業銀行被迫頻繁擴充資本金。孫明春認為,未來內地可能會通過將貸款組合打包證券化這種發達經濟體中商業銀行普遍做法,來舒緩這種壓力。預計該項措施最快在今年就會被提上監管機構的試點議程。
第三,貸款限額種分配信貸額度的方式是低效的,未來應該會被淘汰。孫明春表示,盡管內地監管機構拒絕承認現在仍使用貸款配額管理,但它們給銀行的年度貸款增長“窗口指導”目標,實際上相當于無形的配額。
第四,孫明春認為內地債券市場的管制會進一步放松。他指出,盡管在過去10年取得快速增長,但中國內地的債券市場規模還是太小,以至于無法滿足企業的融資需求。企業債券的多頭監管問題、發行周期長問題,不僅影響了企業融資效率,而且阻擋了大多數民企和中小企業進入債券市場的權利。
第五,準入壁壘也將逐漸調整。孫明春說,對多數海外投資者和金融機構而言,中國內地金融市場仍然相當封閉,QFII方案規模仍然太小,只允許極小部分的海外投資者投資中國境內股市。外資券商在獲得本地經濟業務牌照時仍障礙重重,海外企業也不能進入中國內地資本市場籌集資金。
孫明春預計,其中大部分改革將以試點方案的形式開展,而且序幕已經拉開。除了看到地方自下而上尋求金融改革,中央監管層也已經在積極著手推進金融改革。他把新金改作為對中國經濟中期樂觀的主要依據,因為他相信,新一輪金融改革會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市場效率,改善企業的資本收益率,釋放制度紅利。金融改革本身,也會成為資本市場的催化劑。(時娜 )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