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財經撰稿人葉檀:消費者大逃亡是誰的羞恥
國際上做空中國者的主要證據之一,是中國無法提振內需。近兩年的消費數據印證了這一點。中國無法實質性提振消費,是因為中國的企業與消費制度不保護消費者,導致“中國制造”淪為中國市場,導致消費者的群體性大逃亡。
中國消費者再次痛切地感受到什么叫做信用溢價。央廣經濟之聲報道,目前,原裝進口“高端洋奶粉”成為國內不少媽媽的首選。幾年間,洋奶粉價格節節攀升,從200元邁上了300元大關。經過去年底調價后,一些進口奶粉品牌已經突破了400元,甚至有些在漲價的同時還減少容量。而《廣州日報》調查,德國品牌特福芬有機嬰幼兒奶粉二段的價格,中國內地為德國本地的4倍——600克318元人民幣,德國為9.95歐元。即便加上進口關稅、檢測費、運輸倉儲費、增值稅、經銷商盈利等,價格也不可能相差得如此離譜。
中國沒有消費者嗎?每年1800萬左右的嬰兒出生,提供了最龐大的嬰幼兒奶粉市場,預計到2015年,中國需要700億元人民幣的嬰兒配方粉。中國沒有消費能力嗎?根據西南財經大學中國家庭金融調查與研究中心15日發布的報告,每個城市家庭平均擁有金融資產11.2萬元、其他非金融資產145.7萬元、住房資產93萬元,負債10.1萬元、凈資產237.5萬元,中位數都高達40.5萬元。中國家庭不舍得給孩子高價奶粉嗎?中國孩子們被稱為“小太陽”,是全家投資的重點。看看從國外歸來帶回的大包小包奶粉吧,看看海外郵購網站吧。
中國一些制奶企業為曾經的謊言付出代價,并且還在繼續付出代價,這是他們應得的。托他們的福,所有的中國制奶企業“共享”信用折價。這些企業是真正的害群之馬,理應受到嚴懲。
他們生產的品牌被消費者拋棄,消費者通過熱捧洋品牌的方式,向企業展示信用是有溢價的。這些奶企龍頭可以左右行業標準,可以打出高端奶的廣告,但他們無法左右消費者對品牌的信心,每一次消費就是一次投票,當制度與文化無法保護消費者時,消費者就像股市投資者一樣,用腳投票。任何謊言都會付出代價,并如毒蛇一般糾纏在每個人、每個消費者、每家企業、每個民族的心底。
國內奶粉企業斷臂求生,國外奶粉企業找到了最大的商機。德國最大嬰兒食品供應商喜寶、達能旗下新西蘭最大奶粉品牌可瑞康、歐洲最大有機食品供應商之一瑞士英雄、荷蘭歐比佳、德國美樂寶旗下愛他美、新西蘭詩妙健、澳洲益智源、新西蘭奧蘭……各國洋品牌扎堆而來,希望在美贊臣、多美滋、惠氏、雅培、雀巢五大全球性洋奶粉的統治下,虎口奪食。
洋奶粉漲價的理由是成本上升、配方升級,對這兩塊遮羞布不必當真,洋奶粉原料價格全球相同,沒有針對中國嬰幼兒的特殊配方。真實的漲價理由只有一個,龐大的消費群體的信任。當一個龐大的有消費力的市場,與扶不起的本地品牌相結合,奇跡誕生了。對于商家而言,沒有消費群體,標價就是擺設,消費群體認可的價格,就是終端售價。這與成本不成本、利潤不利潤沒有多大關系,市況不佳就得揮淚大甩賣,哪怕價格跌進肉里,市況好就把價格抬到無法再抬為止,利潤總是越高越好,哪有什么適當不適當?
信用溢價高到多少?中國內地的洋品牌奶粉在全球最高,是否意味著本土奶粉的信用度在本土消費群體里最低?信用,在特定的地點,特定的時間,是個奢侈品。
應對消費者的洋品牌崇拜有幾種方法。或者用重商主義辦法,把進口關稅抬到天上,讓國內絕大部分消費者消費不起,世界也就太平了。使用閉關方法的人,忘了地球是平的,忘了運輸渠道無孔不入,忘了中國的出國大潮方興未艾。我們已經在水產品等方面吃了虧,難道吃苦不記苦?
雪上加霜的是,中國在泥地里打滾的投資文化,使造假企業有恃無恐。筆者對奶業質量丑聞曝光后,投資者搶反彈讓人印象深刻,習慣造假公司使投資文化充滿了酸腐有毒之氣。
或者用境外收購的辦法挽留消費者,這是可行之路。不可思議的是,造假者速度之快,已經瞄準了洋品牌,代購、水貨事件層出不窮。有業內人士表示,“按照大多歐洲主流品牌當地零售價9~16歐元,約90~150元人民幣的價格算,那些淘寶上150元以下,甚至幾十元的所謂國外原裝空運奶粉實在危險系數太大。該部分低價銷售產品至少三成有問題的,除了直接的造假外,還有過期后改新日期和回收空罐后以次充好的貨。”如果洋品牌真假莫辯,下一步就是直接在境外購買,更進一步,連內地企業在境外的子公司都不再信任。
國內企業打造高端品牌,強調奶源從歐洲等地進口,配方為中國寶寶量身定制。筆者上京東商城一號店,嬰幼兒奶粉暢銷榜只看到一款光明的品牌,其他清一色全是洋品牌。
消費者大逃亡不僅僅局限于奶粉,還包括服裝、建材等各個領域。這是信用的羞恥,更是監管制度的羞恥。信用不彰,如何提振內需?只有在各個領域清除謊言,才能真正樹立內需的根基。(葉檀)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