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向東:我國經濟潛在增長率提高需制度釋放
中國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潘向東。
●今年中國經濟走勢和經濟增速的高低完全依賴于固定資產的投資增速。
●在物價和房價沒有出現“軟著陸”之前,任何刺激只會使未來的經濟運行更加復雜。
●解釋中國經濟增長的中長周期更應從制度釋放的角度去分析,而分析中國經濟增長的短周期則應更多側重于決策當局的政策取向。
4月經濟數據超出市場想象,單月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比增速已降到7%左右。令人憂心的不僅是經濟增速的下降,而是在經濟增速快速下降的同時,高企的物價和房價并未出現一定幅度的回落。這說明,盡管經濟運行復雜,但潛在增長率出現較大幅度的回落已是不爭的事實。
資本市場投資更關注的是當前經濟所處的周期階段,但由于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更多來自制度的釋放,導致其增長框架有其特殊性,政治和政策敏感性更強。這就使我們很難秉承西方經濟周期理論去分析中國經濟的波動性。盡管康氏長周期、朱格拉周期、熊彼得創新周期等在分析西方經濟增長時似乎很有市場,但用它們來解釋中國經濟的現實仍顯偏離。
因此,解釋中國經濟增長的中長周期更應從制度釋放的角度去分析,而分析中國經濟增長的短周期則應更多側重于決策當局的政策取向。盡管很多學者偏向于認為制度的演進屬于內生演進,政策出臺是由經濟發展的內生性決定的,但對于中國這一經濟體而言,決策當局對制度釋放的魄力和取向,無疑會決定中長經濟周期的產生和延續,同時決策當局對經濟增長或通脹的偏好無疑會影響短期經濟的波動性。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