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整不能拋棄傳統優勢產業
中國外貿已連續三年收窄,今年首季進出口7.3%的增速是2009年四季度以來的新低。據路透社分析,“雖然新興經濟體需求強勁,給中國出口帶來支撐,但作為中國主要出口目的地的歐洲和美國經濟長期籠罩在陰霾之下,暗示著中國出口放緩恐怕還遠未接近尾聲”。未來出口增速繼續回落的總體態勢將不會改變。
不過,以筆者的觀察,中國外貿面對的困局背后,還有國際經濟外部性結構性改變的深刻原因,這就是金融危機后,世界經濟發展和經濟安全已成為全球經濟的兩大新主題,國際產業正在悄然再度分工,國際定價機制在持續削弱中國,而中國所處地位與影響力很不匹配。
中國經濟正在大力實施產業結構調整,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和知識密集型產業將得到迅速發展。這就攪亂了美日在中國的傳統產業布局。美國正抓緊布控和整合全球產業,歐債危機,正是美歐間爭奪國際產業分配權的外部表現。在亞洲,日本正憑借其技術優勢爭奪對亞洲產業的國際分配權。今天的東海爭端,固然有爭奪資源的因素,但究其實質,是日本在美國的鼓動和支持下,利用其產業優勢來調整和控制下游外包產業,同時鼓動東南亞國家制造南海問題意圖政治攪局,以期合力實施萎縮中國“世界工廠”的戰略企圖。
美國對中國光伏產品掀起的“雙反”(反補貼與反傾銷)調查上半場結束,美國初裁決定征收最高不足5%的反補貼稅率,大大低于市場預期, 但接踵而來的反傾銷稅根本容不得中國的光伏企業喘口氣。美國將于5月底做出反傾銷初裁,最終中國企業可能需要承擔的“雙反”稅率,業內預計仍有可能近25%。如果這樣,將令在中國組裝的光伏組件完全失去美國市場。全球知名太陽能產業研究機構Solarbuzz分析師廉銳估計,若總稅率超出20%,業內共識是只有依靠第三地組裝再出口至美國,這些地區主要指東南亞國家。
中國經濟已成世界經濟復蘇的助推器,但中國經濟在東亞產業結構的階梯中剛剛上升到中間位置。由于中國的產業仍相對落后,離東亞產業結構的中心地位仍有相當距離,中國在東盟國際關系中,政治影響力較大,經濟影響力相對較小。在東亞產業分工中,中國與東盟的關系不是產業鏈上下游的支配與輸出關系,而是經濟結構的相近性與產業間形成的同質化之間的競爭。而東盟面對其產業規模和發展水平與中國差距日益擴大的現實,表現出群發性的深層次不安,總體上更多地顯示出與美日韓等國家的產業分工與合作的趨勢。
近期以來,美國經濟數據改善和歐洲銀行系統獲得低成本貸款迅疾提振市場人氣,投資資金涌入股市、新興市場、高收益債市以及紐約房地產市場。但是多數投資行情曇花一現,理由是:全球投資都在關注中國傳出更清晰的需求跡象,所有大宗商品都在“賣家”控制下,寄希望搭上這班“卸貨”給中國的投資風險的列車,這波投資吊足了全球商品賣家在今年的胃口。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