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透明”非稅收入成地方增收主力
稅收乏力費來填。在經濟減速背景下,非稅收入已成為地方財政增收的主力軍,對部分省份一季度財政增收貢獻率達七成。但管理水平和透明度遠低于稅收的這部分收入,同時也是地方政府各種財務騰挪和亂收費現象的淵藪。
最近一周,各省區市陸續公布今年一季度財政收支數據。在經濟主動減速的大背景下,廣東、江蘇、北京、上海等地,今年一季度財政收入增幅都出現不同程度回落;一些地市甚至出現稅收收入超20%的負增長。
在稅收增長急剎車的同時,地方非稅收入普遍大幅增長,成了財政增收的主力軍。有業內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分析稱,這一現象背后很可能有“數字注水”和亂收費等隱患,是一個值得警惕的信號。
地方上俗稱的非稅收入,口徑比財政部略寬,包括國有資本經營收入等,但通常不包括土地出讓金等政府性基金收入。本報注意到,自2007年非稅收入統一納入統計以來,全國財政非稅收入增長通常都顯著高于稅收收入,僅有本輪樓市調控啟動的2010年是一例外,當年非稅收入同比增長9.9%,低于稅收收入的23.0%。
這么高的增長是怎么來的?
應付增收任務的虛假膨脹?
非稅收入高增長,突出表現在地方層面,但這是真實的增長還是虛假的膨脹?
財政部公開數據顯示,一季度全國財政收入29976.25億元,增幅比去年同期(33.1%)回落18.4個百分點。而非稅收入4118億元,同比增加1432億元,增長53.3%。地方非稅收入3472億元,同比增加1158億元,增幅50.1%。
地方非稅收入對增收的貢獻率也大幅上升,例如,天津市財政地稅網站公布,今年一季度該市非稅收入130億元,同比增加68.9億元,占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增加額的72.2%。其中國有資產有償使用收入42.1億元,行政性收費40.7億元,國有資本經營收入14.9億元。另據廣東省財政廳公布的數據計算,今年一季度廣東省非稅收入對財政增收的貢獻率也達到了69%。
本報在各地財政部門網站上發現,許多地方財政收入的構成中,來自國稅和地稅的“兩稅”收入增長只有1~2個百分點;從總量上看,有的地方稅收收入在財政總收入中的占比只有60%,而有30%~40%的收入來自非稅收入。更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地方今年一季度的非稅收入甚至出現“翻番式增長”。
“這種情況極不正常,也極易出現財政收入的虛增和注水,這些數字究竟是真還是假,值得認真推敲。”江蘇一名長期從事財政監督工作的負責人對本報表示。
因為經濟增長速度主動調低,從江蘇省來看,一季度兩稅收入明顯下滑。鎮江市國稅部門負責人告訴本報,今年以來因外部形勢復雜多變,特別是成本上升因素的作用,利潤空間收窄,增值稅、所得稅銳減,規模以上企業對稅收整體的支撐作用在下降,其轄內的一些納稅大戶如金東紙業、奇美化工今年基本無稅收。在全省納稅百強榜上的一些企業,今年一季度甚至名落孫山,全市國稅收入一季度出現多年未見的較大幅度的負增長。
“今年以來,我們拼了老命抓增收,挖掘一切可能的稅源,但國地稅的增收也只有2%左右。”這名官員無奈地說,“要實現財政收入的"開門紅",只有靠非稅收入來調節。其中有往年土地出讓金結余的一塊,但是在土地出讓不景氣的情況下,這一塊的調節作用也越來越小。”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