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浩俊:“實體經濟崩潰”論言過其實
近日,在由廣州經傳軟件、深圳大德匯富共同主辦的“2012中國經濟與資本市場報告會”上,知名財經評論員葉檀認為,中國實體經濟接近崩潰,銀行難現高利潤,年內股市難現牛市。
悲觀之情,溢于言表。中國經濟是不是比2008年還要可怕?
筆者認為,雖然中國經濟形勢不容樂觀,但絕不至于到了如此悲觀的地步,只要措施得當,還是能夠挺過去的。這里所說的措施得當,主要是指通過啟動生產性投資來有效遏制經濟下滑,縮短經濟筑底時間,為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結構調整等打下堅實的基礎。
當前,中國經濟增速持續回落。究其原因,除了出口嚴重受阻、消費未有效啟動之外,投資增速的持續回落也是重要的因素。在投資回落中,生產性投資嚴重不足,投資熱情不高是根本原因。
此輪投資,更多的是基礎設施建設、城市建設和房地產等各種非生產性投入,生產性投資并沒有同步跟上。從目前來看,要想繼續進行大規模的政府投資和房地產投資,已不具備條件,不符合中國經濟的發展規律。唯一的出路,就是加大生產性投資的力度,提高生產性投資對經濟的拉動力。
值得注意的是,生產性投資目前似乎遇到了瓶頸。一方面,幾乎所有的政策、資源都給了政府融資平臺、開發商等非直接生產單位,實體產業極少得到支持;另一方面,政府運轉和公共事業發展等所需要的稅收負擔,卻全部“留”給了實體產業。
在這樣的導向下,實體企業還有多少投入的欲望和熱情呢?加上房地產、金融等行業暴利橫行,大量資本自然轉向虛擬行業,急劇減少生產性投資,對經濟的拉動力急劇下降。
改革開放三十年的經驗告訴我們,要保持經濟的平穩、快速發展,增強應對各種危機的能力,就必須加大生產性投資力度,夯實實體經濟基礎。
首先,政府的發展思路必須轉到實體經濟上來,并重視生產性投資,在政策、資源的分配方面,更多地向實體經濟、生產性投資傾斜;另一方面,要切實減輕實體產業的負擔,讓實體企業有更多的財力和物力用于生產性投資。同時,要對各種生產性投資給予政策扶持、財政貼息等,吸引更多的資本投入到實體產業。
第二,銀行的信貸投放要有利于實體經濟的發展,有利于企業加大生產性投入。銀行的信貸資金,不能再圍著政府融資平臺、開發商來轉,而要圍著實體經濟轉。新增貸款,必須絕大多數用于實體企業,且必須降低融資成本。
第三,要給民間資本更多的投資空間,尤其是壟斷領域,要全方位地對民間資本開放,激發民間投資者的投資欲望,以進一步增強生產性投資。
第四,要加大對暴利行業、暴利產品的控制和打擊力度。只要有暴利存在,資本的投資目標就會轉移,就會影響資本向實體產業的投入,生產性投資也就很難啟動。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