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石屹:房價背后是貧富兩極分化
現今的中國,沒有哪個行業像房地產這樣備受關注。
對于行業和從業者的功過得失,《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專訪了SOHO中國有限公司董事長潘石屹。
第一財經日報:對于房地產究竟是不是宏觀經濟支柱產業的爭論一直沒有停止,你如何看待你所處的行業對于中國經濟的影響?
潘石屹:不可否認的是,從目前來看,房地產的稅收和土地出讓金占比超過財政收入的50%,從未來三五年來看,這個比重也不會降得很低。如果能夠占到財政收入的1/3,一定是支柱產業。
除了稅收和土地收入之外,第二個帶來的大貢獻是就業,房地產行業不是高科技行業,而是勞動力密集型產業。房地產開發過程中,對于上下游的施工、材料、物業管理、家居、裝修等相關行業的就業帶動量是非常大的。
另外,城市化和城市的產業調整都離不開房地產業。
日報:但是,我們也注意到,許多收入中等、生活還算富裕的中產階層,在買了房子后都過上了節衣縮食的生活。有人說,房地產壓垮了中國的中產階層,對此你怎么看?
潘石屹:房地產是一個表象,表現出來的是一些人有房子住,而一些剛畢業的學生算算自己的工資永遠買不起房子。背后反映出來的是社會問題,就是貧富兩極分化。有房子的有十套八套,沒房子的一套都沒有,這實際上是把兩極分化的問題通過房地產表現出來了。
但開發商畢竟是商人,有人出錢你能讓他不賣房子嗎?那怎么解決社會兩極分化這個問題呢?
最根本的方法就是靠稅收調整,征收房產稅。我看到全世界幾乎沒有哪個國家是不收房產稅的,但我們在征收房產稅的同時,要降低契稅、營業稅、個人所得稅等,減輕老百姓的稅賦。
日報:從去年延續至今的宏觀調控,聲勢一浪高過一浪,你認為在這一背景之下,什么對于開發商的生存和發展來說是最重要的?
潘石屹:現在對于開發商來說,最重要的就是一定要做好產品。
2012年是房地產行業的一個轉折點。在此之前的十年,開發商的賺錢模式是,先去融資、貸款、上市、圈錢,圈錢之后去買地,不要說地上建好產品,哪怕就是把地放在那里不動,第二年就有可能翻一番,就賺錢了。因此開發商的興奮點都在土地和貸款上,至于產品做得好不好,一般開發商老板自己都不操心。
但是到了2012年,以前帶動房價上漲的地價不再上漲,甚至略微有所下跌了。開發商依靠以前的模式是不可能賺到錢了,真正考驗的是誰能夠建出好的房子。
日報:對于未來一段時間的市場形勢和行業趨勢,你如何預測?
潘石屹:具體的政策真是說不清楚,最關鍵的是所有的點都卡在限購上,有很多媒體問我,你預計限購什么時候取消。從我心里面來說,限購政策一定不會長久,這樣長久下去就亂套了。
從一個比較大的環境來看,中國的房地產未來發展的空間還會有的,不會一直像去年10、11、12月那樣低迷。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