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棟:真正該調的不是油價而是價格形成機制
日前,中石油董事長蔣潔敏對媒體表示,“我的感覺應該調了,畢竟過了22個工作日,現在整個的浮動也超過了10%。”市場人士對此信號也反應強烈,并預期兩會結束后油價極有可能馬上上調。更有市場機構的監測顯示,目前包括兩大石油公司在內的不少油商都已開始停止大單銷售,靜待價格上漲(據3月15日《新京報》)。
真是巧了。兩會剛剛閉幕,有的代表委員還未返程,國內成品油價格就急不可耐地“該調了”!雖然消費者撿了幾天“便宜”,但看得出來,那是沾了兩會的光,絕非石油巨頭的主動割舍。不過從此番“該調了”當中,公眾還是不難品味出些端倪來。
我們知道,按照現行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當國際市場原油連續22個工作日移動平均價格變化超過4%時,可相應調整國內成品油價格。而據多家市場機構的監測信息顯示,目前布倫特、迪拜、辛塔三地原油均價漲幅已超過9%,3月13日,國際油價三地變化率甚至已經高達9.77%。也就是說,按照現行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早在兩會當中甚至兩會前,就該進行價格調整了。可直到現在才“該調了”,盡管這對消費者是利好,但同時也反證了現行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有問題。因為市場的因素少了,人為的因素多了。
好在這回是沒有適時“跟漲”。但請各位注意,撿小便宜往往吃大虧。各位不要忘了,石油巨頭如此不“跟漲”時有幾?更多的時候,還不是跟漲不跟跌、漲快跌慢的嗎?
說起來,成品油調價似乎與兩會結下了“不解之緣”。記得2007年全國兩會時,北京地區的中石油就“出人意料”地啟動了為期一個月的汽油、柴油讓利活動,最大幅度是每升可降0.2元。針對中石油這次降價,人大代表王晶尖銳地指出,這是中石油“做”給兩會看的,是因為現在整個社會對中石油壟斷反應非常激烈,而且這次代表和委員們談這個問題談得也比較多。
其實,這樣功利性、臨時性的“讓利”,除了也許能轉移一下代表委員們的批評視線外,同樣反映了成品油調價機制的不正常。為什么一到兩會就能讓利?為什么只有代表委員聚集的北京才給讓利?拋開想封住他們的嘴,以免成為眾矢之的不說,讓利不讓利,還不是在于巨頭們的心情嗎?
說白了,成品油價格跟漲可以,跟跌更好。但前提是必須按市場規律來。兩會也好,敏感期也罷,這些都不應成為該調不該調的要素。石油巨頭們每每在兩會期間故作“表現”,除了反證其價格形成機制有問題,也從另一個側面說明,成品油其實還有一定的讓利空間,所謂“該調了”也不完全是,不過是壟斷巨頭們一貫做派使然。看來,真正“該調”的不是價格,而是價格形成機制。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