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山新出臺的職工生育保險辦法,新增了關于參保女職工可獲生育津貼的相關規定,這意味著生育女性可獲得更優厚的福利待遇。不過,政策性的生育保險只覆蓋產前檢查和分娩費用,如果因為懷孕或分娩引發疾病,社保只能提供有限的保障。
那么準媽媽們有沒有想過投保商業險來未雨綢繆,為孕期和新生的寶寶保駕護航?記者隨機詢問了10位準媽媽,只有1人聽說過“母嬰保險”,而且認為這類保險對自己并沒有太大用處。
“我需要的保障都沒有”
去年的“結婚潮”導致了今年的“生育潮”,不少85后、90后年輕女性紛紛步入準媽媽的行列。在市人民醫院產檢的準媽媽梁小姐說,高中同班的女同學就有五六個準備在下半年生寶寶,全部都是去年剛結婚的,還建了個微信群交流心得。將為人母,準媽媽們心情既興奮又緊張,“從知道懷孕開始就各種擔心,怕自己會得高血壓、糖尿病,也怕寶寶出現各種狀況。”梁小姐說。
事實上,目前市面上的母嬰保險主要保障范圍就主要是妊娠疾病和新生兒先天畸形。如泰康人壽推出的母嬰疾病保險,除了有分娩身故保障外,保障范圍還包含了準媽媽羊水栓塞、胎盤早期剝離等5種孕期高發疾病,以及新生兒先天性心臟病、唇腭裂等8種新生兒病癥;而陽光人壽的母嬰安康保險則在疾病和身故以外還涵蓋了流產賠付。
不過,之前就有了解過母嬰保險的準媽媽梅子認為,這些保障并不符合她的需求。“有人給我介紹過,但我沒有動心。因為我更關注的是寶寶早產、難產之后產生的醫療費用,但很少有保險包括這些。”她告訴記者,一個朋友的雙胞胎在7個多月時早產,每日在兒科ICU的治療和護理費用就要好幾萬元,即使家庭條件還可以,但短時間內也感覺很吃力。“而且一旦患了嚴重的妊娠疾病、查出寶寶有先天畸形,醫生都會建議終止妊娠,這種母嬰保險的意義就不大了。”她說。
部分女性保險也有孕期保障
記者查閱了多家保險公司的產品目錄發現,幾年前還“遍地開花”的母嬰保險如今已經比較少見,部分產品保險公司還明確表示“已停售”,也反映了市場對這類保險興趣不大。
在售的母嬰保險價格都在千元以下,采取一次性繳費的投保方式,保險期最長為1年,投保年齡最高不超過45周歲,年紀越大保費可能越高;這類保險一般都要在被保險人懷孕28周前投保,個別產品還設有等待期,需要確認被保險人沒有患病才可以投保。賠付方面,母親妊娠或分娩身故能獲得3萬元到5萬元的保險金,母親妊娠疾病或新生兒先天性畸形也可獲3萬元到5萬元賠付,新生兒身故和流產責任保險金則為3000元到5000元。
一方面母嬰保險遭到“冷遇”,另一方面由于妊娠期風險較大,一般壽險和意外險又將女性懷孕引起的各種事故和疾病列為免除責任。準媽媽是否還有辦法更好地保護自己和寶寶?保險專家介紹,雖然具備新生兒早產、難產保障的產品很少,但成人的健康險、醫療險具備住院保障,如果分娩后生病住院,在符合理賠條件的基礎上母親部分的醫療費用還是可以獲得賠付。
因此,他建議女性最好在懷孕前就為自己購買一份健康保險,而不少保險公司推出的女性保險中也包括了孕期的保障。例如中國人壽的“關愛生命女性疾病保險”,保障范圍雖以女性特定癌癥、常見手術為主,但也具備妊娠期和新生兒的保障功能。被保險人如在孕期患相關疾病,可按條款規定的比例獲得一定賠付,新生兒作為“附帶保險人”,如確診患先天性疾病也可以獲得相應的保險金賠付。
南方日報記者 孫嘉琳
如何才能提高自己繳費的含金量,盡量享受更多由社保帶來的福利待遇,是每名參保者都有必要知曉的問題。
失業保險繳費率下調,源于2月25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的規定,當時判斷僅這一減費措施,每年將減輕企業和員工負擔400多億元。失業保險繳費比率只是整個社保繳費率的小頭,最大的養老保險繳費率未動。
根據商業車險條款費率管理制度改革總體安排,自2015年6月1日起,各財產保險公司在黑龍江、山東、廣西、重慶、陜西、青島等6個試點地區全面啟用新版商業車險條款費率。試點地區中的山東險企,給出了3年不出險車輛最低到4折的折扣。
此次車險改革將有效擴大消費者選擇權,發揮“獎優罰劣”的經濟杠桿作用,激發市場活力。
昨天是“六一”,不少家長給孩子購買保險作為兒童節禮物。吳惦京認為,購買保險還是遵循未雨綢繆的原則,按照需求來購買,一般來說,對于少兒的保障可以分為儲蓄類、疾病類、醫療類、意外類幾個主要類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