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全球第二大DRAM生產商——SK海力士無錫工廠發生大火,保險估損約9億美元,成為迄今為止國內財險市場最大的一宗賠案。如今事情雖已過去近兩年,但其余波仍未平息。《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查詢發現,隨著眾多非上市險企2014年年報亮相,這宗巨額財產賠案的最新進展得以披露。樂愛金財產保險(中國)公司(以下簡稱樂愛金)在其2014年年報中表示,“2013年底及2014年初,(公司)向海力士半導體支付了1500萬美元預付賠款。”
此外,記者獲悉,該案目前已經結案,最終賠償額約8.6億美元,保險賠付已經在2015年初完成。不過,直保公司現代財險與再保公司中華聯合的再保險合同訴訟還在進行中。
涉及5家直保公司
據了解,SK海力士無錫工廠購買了充足的保險,這一保險“大單”由現代財險、人保財險、大地保險、太平洋產險、樂愛金5家保險公司共同承保,承保份額分別為:50%、35%、5%、5%、5%。值得一提的是,這些保險公司又都辦理了再保險,所以涉及的保險公司非常多。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在這一巨額賠案中,直接保險公司的自留額并不多,大部分已分出到再保險公司或國內其他財險公司。如現代財險在其2013年年報中就披露稱,公司將承保份額的98%進行分出(即整個項目份額的49%)。換言之,現代財險自留部分僅占該項目的1%。
SK海力士保險賠案的影響到底有多大呢?隨著各家保險公司2014年年報的亮相,樂愛金在其年報中稱,“2013年公司承保的喜星電子,海力士半導體兩家企業發生嚴重保險事故,損失數額巨大。2014年,公司向喜星電子支付了人民幣3000萬元預付賠款,2013年底及2014年初向海力士半導體支付了1500萬美元預付賠款。這兩筆大額賠案給公司資金流帶來的巨大壓力尚未結束,公司資金的流動性風險也一直存在。”
樂愛金進一步表示,“為了降低流動性風險,投資資金的運用在2014年受到很大的制約。公司每月末須保證有總額大于上季末總資產5%的活期存款、貨幣市場基金等流動性資產,該部分資金不可用于中長期投資。喜星電子、海力士半導體(賠案)由于在2014年末尚未結案,這兩筆賠案引起的公司準備金資產增加,導致公司流動資金留存額的下限較高的影響依然存在。”
而據樂愛金2014年年報,2014年底該公司的總資產只有7.98億元,保險業務收入1.32億元,凈利潤為576萬元。
不過,某險企不愿意具名人士在與《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交流時透露,海力士保險賠案在2015年初就已結案,結案金額是8.6億美元,現在賠付已經完成了,再保險也攤完了,現在基本上在做一些結尾的工作(如殘值、公估費的支付等)。
衍生案件尚在進行中
在海力士保險賠案中,有一個插曲——現代財險與中華聯合的再保險合同糾紛。
據了解,在一般情況下的企業財產保險理賠過程中,是直保公司先行賠付,然后再找參與再保險項目的保險公司攤回,所以中華聯合與現代財險的再保險糾紛并不影響海力士案件本身的保險賠付。
對于再保險合同糾紛一事,中華聯合和現代財險在2014年年報中均有提及。現代財險在其“重大事項”中稱,2014年度,公司涉及一項重大未決訴訟如下:2013年,公司與中華聯合就SK海力士財產險項目發生再保險合同糾紛,中華聯合否認再保險合同成立,拒絕承擔再保險責任。公司此后向北京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中華聯合支付其在再保險合同項下應支付的攤回賠款約0.44億美元、賠償公司遭受的利息損失,并承擔本案訴訟費用以及原告因本案發生的律師費用、其他法律費用和其他費用。截至目前,本案尚處于一審階段。
中華聯合則表示,公司“已委托律師代理本公司與現代財險之間的再保險合同糾紛。本案于2014年6月5日進行第一次開庭審理,雙方互相交換了證據。截至本報告報出日,北京三中院尚未作出判決。管理層一致認為該事項不是很可能導致本公司經濟利益的流出,本公司與現代財險之間的再保分入合同不成立,本公司無需承擔該合同項下的保險責任,也不打算與對方進行庭外和解。”《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保險業內獲悉,上述案件或將于今年6月再次開庭。不過,對于上述信息記者并未從兩家保險公司方面獲得證實。每經記者 黃俊玲 發自北京
健康險稅收優惠政策落地,并明確“年均2400元限額稅前扣除”的方案,被視為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給予健康險稅優政策的最大推動。
不少網貸平臺開始尋求保險公司為其進行擔保,對于投資人最擔心的網貸平臺跑路風險,保險公司卻無法進行擔保,市場人士認為保險聯姻網貸平臺更多的是噱頭。
日前,合眾人壽2014年年報曝出“存款消失”,且多個金融機構被卷入其中,而涉案自然人張承康的身份更是傳出“天津銀行濟南分行銀行營銷員”和“非該銀行員工”兩個版本。
小超是山地自行車騎行運動愛好者,原本打算在5月帶上愛車騎行尼泊爾,沒料想當地8.1級強震災情阻止了他的出行。如果運動愛好者們已經明確在行程中將參與這些特殊運動項目,那么就可選購包含該項目保障的旅游保險產品。
好心扶起摔倒的老人卻面臨被訛詐、起訴的風險,使得“扶不扶”一度成為社會熱議的話題。無論是出于社會責任感、低廉的價格還是聯合公益組織的推廣活動,“好人險”自然避免不了被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