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版IRA(個人退休賬戶)即將激活。”這是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5月7日在“養老金與投資管理論壇”上的發聲,而與此相對應的是,稅收遞延或免稅等多種稅收優惠政策備受各方期待。
如果說企業年金打響了全面個稅遞延的第一槍,那么,5月6日的商業健康險稅優政策則是保險“稅優”邁出的實質一步,接下來除了期待個人養老險稅延政策落地,還有包括基金公司在內的多方希望參與到養老保險“三支柱”(基本養老保險、企業年金、商業保險)的變化中來。
基金:期待“入局”
目前,在養老保險“三支柱”體系下,基金的角色尚未得到充分發揮。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副會長鐘蓉薩建議:“個人遞延稅收體系只去買商業保險是不全面的,對于個人養老體系而言,要的是個人遞延的稅收體系下,個人擁有自由的投資選擇權。”
根據她的總結:“目前,在第一支柱中,投資渠道相對較窄,基金尚未參與;第二支柱中,由于個人選擇權缺失,基金的專業性無從發揮;第三支柱中,商業養老保險先行,基金參與的方式還未知。”
二支柱方面,根據《2015養老金年度報告》,在2013年3月,人社部“關于企業年金養老金產品有關問題的通知”(“24號文”)發布以后,年金投管機構紛紛備戰養老金產品。從發行數量來看,截至2014年末,市場養老金產品備案共計148只,實際運作62只。其中6家保險公司運作38只,平均每家6.3只;10家基金公司運作31只,平均每家3.1只;1家證券公司運作3只。
而從2014年企業年金市場占有率來看,7家保險公司占據了50.68%的市場份額,11家基金公司占據市場40.24%的份額,兩家證券公司占比9.08%。市場規模最大的是平安養老,達到1030億元,占比13.95%。市場規模最小的是銀華基金,規模53億元,占比0.7%。
另據首都經貿大學勞動經濟學院教師孫博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從國外第三支柱養老保險的實踐來看,其管理上注重個人自我負責,即個人具有較大投資選擇權,可以在股票、債券、基金、商業年金等多種資產中進行配置,退休時候的保障水平取決于工作期間的繳費和投資收益的積累,該積累額可以分期領取,也可以用于購買商業壽險,獲取保障。應該指出的是,由于個人缺乏專業投資能力,專業的投資顧問機構是第三支柱養老金計劃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我國的第三支柱養老金發展過程中,也應該重視投資顧問等中介機構的培育。”
保險:期待養老險稅優政策落地
雖然商業健康險稅收優惠政策已經確定,但試點公司、試點險種以及實施步驟等具體問題尚待細則出臺。而相比商業健康險,養老險則更受業界關注。平安證券研究報告分析,人身險中,健康險和意外險占比較低,壽險中分紅險“一險獨大”,預計今年年末商業養老險個稅遞延政策將出臺。
根據平安證券測算的商業健康險政策影響,對保費進行定量測算,以稅前扣除購買商業健康險的限額為年平均2400元,按照目前4000萬個個稅納稅人計算,如果參與度為20%,每年可增加200億元保費;參與度為100%,每年可增加1000億元保費。2014年,我國健康險保費收入為1587億元。
再從個人減稅角度來看,以養老險的稅延政策測算,據海南省保監局統研處副處長馮偉分析:“按照稅基遞延的方式(即把個人投保養老保險的這部分錢,直接從個人所得中應納稅額減掉,到領取的時候,再根據相關的法規來計算個人所得稅),可以看到如果是以購買遞延500塊錢這個額度來算,月收入越高,可減免的個人所得稅越高。月工資達到2萬元,可以減少納稅的額度是125元。”
在推進養老險稅優政策的過程中,馮偉建議:“稅延政策的制定、保險產品的設計、第一第二支柱的銜接以及配套制度的建設都是重要內容。而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的推出,不一定有立竿見影的效果,它還受一些因素的影響,這項政策的推出是商業養老保險長遠發展至關重要的推動力。”
楊芮
地方社保基金明年開始全面入市,總規模不低于6000億元。最新規劃方案是,地方社保基金入市可選擇兩種方式:一種是廣東模式,委托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管理;一種是自行選擇社保基金管理人。
購買商業健康保險給予個人所得稅優惠試點落地,將有更多資源更好保障民生。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試點對購買商業健康保險給予個人所得稅優惠,運用更多資源更好保障民生。
全國樓市持續回暖,但在房市低迷的去年,險資對投資性房地產的投資增速卻一改往年的快節奏。
■存款保險基金、證券投資者保護基金、保險保障基金分別構成了銀行、證券、保險三大金融消費領域對應的基本公共金融安全網。■隨著存款保險制度的問世,中國銀行體系的內在結構和機制也相應地出現了一些新變化,存款保險將開啟中國金融的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