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監會明令險資可買創業板
昨日(1月7日)收盤時,創業板指大漲2.19%,居A股四大指數之首。《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昨日晚間,保監會發布了《中國保監會關于保險資金投資創業板上市公司股票等有關問題的通知》(以下簡稱 《通知》)。《通知》第一條就明確表示:“保險資金可以投資創業板上市公司股票”。
一位分析人士表示,創業板短期很可能因這一利好而繼續上漲,但上述消息是否能為創業板帶來實際的利好,最終還是取決于創業板個股本身的投資價值如何。
不得投資5類創業板股
昨日晚間,保監會發布了《中國保監會關于保險資金投資創業板上市公司股票等有關問題的通知》,《通知》明確表示:“保險資金可以投資創業板上市公司股票”。
《通知》還規定,保險集團(控股)公司、保險公司應將投資創業板上市公司股票的賬面余額納入股票資產統一計算比例。此外,保險集團(控股)公司、保險公司委托專業管理機構開展創業板及其他股票投資,同一委托人委托同一專業管理機構管理的多個資產賬戶應當合并計算同一股票持股比例;同一專業管理機構受托管理不同委托人資產賬戶的,應當以委托人為主體,分別計算該委托人資產賬戶的合并持股比例。若合并計算后持股比例達到或超過5%,保險機構和專業管理機構應當及時向中國保監會報告,按照有關規定履行信息披露義務。
《通知》還規定,保險資金投資創業板上市公司股票,不得存在以下幾種情形:第一,上市公司已披露正在接受監管部門調查或者最近一年度內受到監管部門處罰的;第二,最近一年度內被交易所公開譴責的;第三,最近一年度內財務報表被會計師事務所出具保留意見、否定意見或無法表示意見的;第四,存在被人為操縱嫌疑的;第五,中國保監會規定的其他情形。
險資2009年來未投資創業板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事實上,在2009年12月25日公布的《保險資金運用管理暫行辦法 (草案)》中,曾明確表示保險資金不得進行7類投資,其中包括投資創業板股和ST股。但2010年8月31日施行的《保險資金運用管理暫行辦法》(以下簡稱暫行辦法)中規定,“保險資金投資的股票,主要包括公開發行并上市交易的股票和上市公司向特定對象非公開發行的股票。”《暫行辦法》同時表示,“投資創業板上市公司股票和以外幣認購及交易的股票由中國保監會另行規定。”盡管未明確禁止保險資金投資創業板股票,但自2009年創業板上市后,險資一直未投資創業板股票。
而一家險企投資部汪先生昨日也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證實,此前保險投資資金從未投資創業板股票,這一次相當于保監會開了一個口子。他認為,此次出臺政策是為了促進保險業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力度,支持中小企業發展,優化保險資產配置結構。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新一輪IPO剛剛開閘,大量等待上市的創業板公司儼然成為機構眼中的 “香饃饃”,爭先恐后參與網下配售。然而保險資金此前礙于關于投資創業板的“紅線”卻沒有參與。《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創業板新股我武生物(20.050, 0.00, 0.00%)發行公告中就沒有出現保險機構的身影。在此背景下,保監會明確表態,險資可以購買創業板股票,自然引發了險資將加入創業板新股網下配售的猜想,但這一猜想尚未得到相關方面證實。雖然猜想未證實,但創業板指昨日大漲2.19%,居A股四大指數之首。
不過,也有分析人士對保監會相關規定持謹慎態度,認為實際效果尚待觀察。保監會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11月底,保險資金運用余額7.46萬億元,其中股票和證券投資基金7555.83億元,占比僅10.12%。
一位分析人士認為,創業板短期很可能因保監會公布的利好而繼續上漲,但放開險資投資創業板股票能否為創業板帶來實際利好,最終還要看相關創業板上市公司的投資價值如何。(記者 涂穎浩 李智)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