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品保險:不讓藝術品“裸奔”
導讀:近日,今日美術館與安盛藝術品保險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根據協議,雙方未來將在如何規避藝術品風險、藝術品受損的修復以及藝術品徹底損壞后的賠付上加強合作。毫無疑問,這是中國民營美術館在藝術品安全性規范體系上的一次嘗試。
關注事件:藝術品風險管理
核心觀點:收藏家大多不會把放在自己儲物間中的作品拿去投保,所以絕大多數價值連城的藝術品都在無奈“裸奔”或是“自然損毀”。
隨著中國藝術品市場的飛速發展,藝術品“被賊惦記”或者“意外受損”已不再僅僅是好萊塢大片中的橋段了。2011年,故宮工作人員在對宋代哥窯青釉葵瓣口盤進行無損分析檢測時,因操作失誤致使文物損壞。而今年7月,在運輸途中的一場意外大火燒毀了即將被拍賣的74件、總價值1800多萬元的作品,藝術家邱志杰更是無奈地表示“被燒掉100多萬”。伴隨著業內人士的一次次切膚之痛,“藝術品保險”這樣一個原本陌生的詞匯也隨之漸漸浮出水面。
近日,今日美術館與安盛藝術品保險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根據協議,雙方未來將在如何規避藝術品風險、藝術品受損的修復以及藝術品徹底損壞后的賠付上加強合作。毫無疑問,這是中國民營美術館在藝術品安全性規范體系上的一次嘗試。
在歐美國家,藝術品風險管理作為特殊的財產險分支,早已發展成為一個擁有良好投保體系、相對成熟的行業。許多大型保險公司都擁有專門的藝術品部門對展出、拍賣或私人收藏的藝術品進行評估,并依據藝術品本身價格、風險系數和保險運營成本來安排保險計劃。但在中國,藝術品保險尚處在起步階段,只有很少幾家美術館會在重大展覽項目中投保,或者是只購買運輸險,藝術家和收藏家更是不會把放在自己儲物間中的作品拿去投保,所以絕大多數價值連城的藝術品都在無奈“裸奔”或是“自然損毀”。
究其原因,不可不提參保藝術品的價值認定問題。目前,國內藝術品鑒定市場混亂不堪,更缺乏權威、獨立的價值評估機構,由此一來保險便是無從談起。而運輸裝卸中造成損失一直以來就是藝術品受損的一大主因,但是目前我們仍缺乏專業針對藝術品運輸的物流公司,甚至不少物流公司對最“嬌氣”的藝術品運輸領域都是“摸石頭過河”。
涉及藝術品保險的內容,目前國際上最常用的藝術品保險大概有以下幾種。一種是針對私人收藏,一種針對藝術品運輸及有一定期限的展覽。還有針對博物館藏品的展覽和出借以及涉及藝術品買賣或者拍賣的。據悉,安盛將向今日美術館提供藝術品的全方位安保,包括藝術品庫存安全、運輸安全、展陳安全、布展撤展等多項服務,幾乎涵蓋了一件藝術品從進入美術館到離開美術館的每個環節,從而確保藝術品“萬無一失”。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