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交3年保費退保不劃算 險企嚴防退保危機
8月5日起新版人身險費率市場化改革正式實施。按照新的費率政策,普通型人身保險預定利率由保險公司按照審慎原則自行決定,不再執行2.5%的上限限制。由于新政策實施后保險產品價格可能下降,由此引發的“退保”風險已為行業拉響警報。
險企嚴防退保危機
盡管2012年底普通型人身保險產品在所有保險產品中的占比僅有10%,但是此次費率改革觸動整個行業。
根據保監會規定,本次費率政策改革的基本思路是放開前端、管住后端,即前端的產品預定利率由保險公司根據市場供求關系自主確定;后端的準備金評估利率由監管部門根據“一籃子資產”的收益率和長期國債到期收益率等因素綜合確定,通過后端影響和調控前端合理定價。
事實上,讓預定利率由保險公司根據市場情況自主確定,保險產品的降價儼然已經大勢所趨。多位保險研究員表示,費率政策改革后,新型普通保險產品可能在目前基礎上降價20%。
“費改實施后,公司上下都很緊張,就怕有保戶因為費改而退保。”某大型壽險公司市場部相關人士告訴記者,實行費率改革之后,新的具有類似保障責任的普通型人身保險產品價格可能更低,而老保單的價格并不會調整,新舊產品引發的價格差異使得退保已經成為行業內重點關注的問題。
記者了解到,目前各大公司都加緊了輿情監測,嚴防因費改引發退保危機。
已交3年保費退保不劃算
平安證券在其研究報告中表示,定價利率放開將導致退保率上升,尤其是新舊保單置換現象可能在實施前幾年很嚴重,新保單替代舊保單可能成為普遍現象。退保大幅增加將影響保險公司資產配置和現金流。研報分析,退保的原因集中于兩個因素,一是媒體炒作,二是業務員唆使消費者退保以獲取二次傭金。
對此,中國保監會人身保險監管部副主任袁序成分析指出,費率放開后,部分產品價格會有所下降,對客戶來說是相對優惠,比較損失和優惠之間的關系。保監會測算,3年為臨界點,繳費超過3年客戶的損失比獲利大,因此退保并不劃算。對繳費尚未滿3年的客戶來說,退保可能相對劃算,但也需根據具體產品類別、設計具體測算和比較。
另外,據保監會統計,由于保障型產品總體占比較小,受影響最大、最近3年銷售的保單約120億元,占2012年壽險總保費8908億元的1.35%。在極端情況下,就算在近3年內生效的保單全部退保,對壽險業整體保費和資產影響均有限。
另有消息稱,保監會已于8月2日就人身險費率改革問題召開會議,要求保險公司應提前建立預案,主動做好服務和解釋工作,積極防范退保風險。
新產品最早年內上市
記者了解到,早在費改政策正式實施前,已有壽險公司已經開始著手于新產品設置。不過,由于費改實施后,各大保險公司對于首批新產品上市非常慎重,加上監管部門對首批費改產品的嚴格把關,因此,有消息稱首批新產品預計最快將在年內推出。
事實上,按照新產品審批要求,保險公司需要提供新的保險條款和保險費率的相關材料,其中包括保險條款和保險費率的市場風險和經營風險分析、相應的管控措施等。而根據有關規定,保險產品上市須經監管部門備案或審批。一般而言,備案產品周期約為2個月左右,審批產品則耗時更久。
對于費率放開或保險公司之間或將引發的價格戰,中國保監會人身險監管部副主任袁序成表示,通過對評估利率監管,可以防止公司激進定價,而審批可以讓監管部門更加深入了解公司投資回報、風險管控等方面的能力。部分激進的產品定價甚至可能不予審批。據袁序成介紹,此前人身險大部分條款和費率都實行備案制,審批相對較少,本次費率放開后,預定利率低于3.5%的采取備案制,超過3.5%的需要審批。
此外,償付能力充足率達到150%的公司,才能申報利率超過3.5%的產品;對于備案的產品,其公司償付能力充足率也不能低于100%。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