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行被質疑聯合生命人壽誤導消費者
這邊做理財風險評估,那邊賣保險分紅產品,消費者質疑招商銀行(行情,資金,股吧,問診)能這樣賣保險嗎?
盡管中國銀監會早就明文規定“商業銀行不得允許保險公司人員派駐銀行網點”,但仍有消費者反映自己在銀行營業網點內與保險公司業務員“零距離接觸”。近日,上海消費者帥女士反映稱,有保險公司人員進駐招商銀行營業廳內銷售保險,自己買理財產品結果被誤導成了買保險。
據帥女士反映,2012年7月,她在招商銀行上海分行五角場支行辦理轉賬和理財事宜時,被招商銀行理財經理和生命人壽保險業務員(當時穿著招行工作服)聯手誤導,購買了五萬元生命紅上紅F款兩全保險(交費五年)。近日她在續費時發現不對勁,經查,原來自己當初所買的50份所謂理財產品,不過是生命人壽的保險產品而已。
帥女士稱,她之所以被誤導,是當時生命人壽保險公司業務員的穿著和銀行工作人員的一模一樣,而且,該業務員直接由銀行柜臺介紹過來,至始至終沒有亮明身份。據帥女士回憶,當時接待她的業務員告訴說,這次所推薦的產品,每兩年返基本保險金額與累計紅利金額之和的9%,此外還有不確定的分紅。保期 5年,隨用隨取。提前取出不損失本金。作為配合,招商銀行的理財經理,當時給帥女士做了理財風險預估測試,然后告訴帥女士說不適合買有風險的理財產品,適合帥女士的產品也有,當然就是生命人壽公司業務員為其推薦的產品了。帥女士就這樣買了生命人壽的生命紅上紅F款兩全保險(分紅型,保單合同號p000000000772426),第一年交費共5萬元,以后每年都要交5萬元,共交5年。
今年5月,帥女士準備續費時,順便問了一下所購理財產品的事,這一問不要緊,保險產品的真面目一下子露了出來。當帥女士追問銀行工作人員賣理財產品時所做的保本分析和相關承諾時,銀行工作人員將責任推了個干干凈凈,只讓帥女士去找保險公司理論。帥女士說:“我去銀行,買的就是理財產品。如果銀行工作人員實話實說,告訴我這是保險產品而不是理財產品,我肯定會考慮或者猶豫一下。保險公司工作人員穿著銀行人員的服裝,這也極具欺騙性。更可恨的是,銀行還給我現場做了投資風險分析,當時對我的抗風險能力評估是很低級的,顯示我應該購買無風險產品……這不是赤裸裸的欺騙是什么?”
帥女士向中國消費者報提供的她與招商銀行工作人員的電話錄音、手機短信等證據,顯示招商銀行似有允許保險公司駐點銷售的行為,而這一行為,早在2010年就被中國銀監會叫停。中國銀監會2010年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商業銀行代理保險業務合規銷售與風險管理的通知》,明確叫停保險公司在銀行營業網點內駐點銷售。通知說,“通過商業銀行網點直接向客戶銷售保險產品的人員,應當是持有保險代理從業人員資格證書的銀行銷售人員;商業銀行不得允許保險公司人員派駐銀行網點。”通知同時強調,“商業銀行在開展代理保險業務時,應當遵守以下規定:不得將保險產品與儲蓄存款、基金、銀行理財產品等產品混淆銷售,不得將保險產品收益與上述產品簡單類比,不得夸大保險產品收益;向客戶說明保險產品的經營主體是保險公司,如實提示保險產品的特點和風險……”
對于帥女士反映的情況,中國消費者報及時向招商銀行進行了反饋,但至發稿時,未得到任何正式回應。那么,帥女士提出的退保要求,究竟會得到什么樣的處理結果?本報將繼續跟蹤報道。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