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老”問題還需新智慧 上海養老難題待破解
怕變老,還是怕養老?一字之差,對這個城市中生活的人們來說,意義卻顯得不一般。
上海變老的速度,快得異乎尋常,在全國各省市中,老齡化程度躍居第一。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底,60歲及以上戶籍老年人口已達367.32萬人,占戶籍總人口的25.7%。進入21世紀后,這一比例逐年提升,已經增加了7.7%。未來兩年里,還將每年新增加約20萬老年人口,預計2015年將達到30%。
如今,上海的人口老齡化程度已經接近日本、瑞典等世界人口老齡化程度最高的國家水平,給城市可持續發展帶來嚴峻挑戰。最明顯的體現就是,養老院住不進、住不起的現象頻頻出現,養老服務有點差強人意,各種配套的醫療、生活公共配套服務出現“斷層”。
我們終將老去,這本是自然規律。但這些問題的存在,不僅使老年人擔心自己的晚年生活,連正在工作著的中青年人們,同樣對未來有些惶恐。
面對“老”,上海沒有多少經驗可循。相反,如果在“老”問題上有了新智慧、找到新思路、探尋出新方法,“上海模式”卻有望成為化解中國老齡化難題的參照模本。
這種探尋,意味著以人為本的思想貫徹。老年人最需求的,理應成為政府規劃中最注重改善的方面;這種探尋,也意味著尋找公共支出的最合理使用,目前不少人覺得,政府每年在為老項目上花的錢不少,但似乎見效不大,甚至有“避重就輕”的感覺;這種探尋,也是一種創新思維的展現,如何有效改變當前養老服務的不足,引入全新管理模式,不能僅靠“砸錢”,更需要一種智慧。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變老”。希望在不久的將來,上海的市民們,能夠坦然面對變老,浪漫攜手暮年,而養老問題也不再是那惱人煩心的事情。
(羅菁)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