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4月保費回暖:“銀行系”整體領跑
盡管今年年初保險公司普遍“開門不紅”,令業內一度為2013年保險業務拓展“揪心”。然而前不久,在保監會公布的2013年1~4月保費收入數據中,中國保險業整體回暖跡象明顯,全行業實現保費收入6466.7億元,同比增長9.2%,較一季度6.5%的增幅提高了2.7個百分點。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前4個月銀行系保險公司業績表現搶眼,增速持續領跑。數據顯示,工銀安盛人壽前4個月實現36億元的原保費收入,同比強勁增長742%。另外,同為銀行系保險公司的農銀人壽、建信人壽、招商信諾、中荷人壽前4個月的保費增速也高出整體行業水平,分別為48%、52%、35.84%和32.18%。
業內普遍認為,前4個月保費增速改善明顯,主要得益于銀保渠道壓力減輕,而且銀行系保險公司的整體發力,也為二季度后壽險復蘇帶來更多預期。但同時,靚麗保費數據的背后還潛藏著退保隱憂,銀行系保險公司應更將產品回歸到保險保障本源。
增勢加力仍存隱憂
統計數據顯示,工銀安盛今年1~4月原保險保費收入36億元,位居外資壽險公司首位,同比增742.48%。與工銀安盛同為銀行系保險公司的農銀人壽、建信人壽、招商信諾、中荷人壽前4個月的保費增速也高于行業整體水平,而四大壽險巨頭僅兩家實現正增長。
自今年進入二季度以來,多家保險公司推出銀保渠道新產品,以期帶動保費增長。從4月份銀保渠道同業交流數據來看,銀保渠道保費收入頹勢持續,但銀行系保險公司表現搶眼,增速持續領跑。
工銀安盛自去年7月掛牌以來,保費增速驚人,單月保費的同比增長最低為73.76%,最高的甚至超過1077.55%。今年4月單月保費同比增速為1037.95%。建信人壽去年全年單月保費同比增速最高達995.61%,今年1~4月單月同比增長速度分別為50.05%、29.23%、78.77%、53.65%。
盡管4月壽險保費增速改善明顯,不過業內人士表示,單月保費的猛增也與險企此前較低的保費基數有關,銀行系保險公司雖然“漲勢”不錯,但由于其市場份額較低,基數也相對較小,保費總量仍難與壽險巨頭相比。但同時,這些“看上去很美”的數據,不少是靠短期儲蓄替代型險種推動,還潛藏著客戶短期退保的隱憂。
保費增長能否持續
從數據來看,大多數銀行系銀保躉交占比均達到八成以上。可見,銀保躉繳業務成為銀行系保險公司獲取保費的主要來源。
“保費增長勢頭較好得益于渠道優勢,銀行系保險公司4月份銀保業務持續向好。”有機構分析表示,通過各家公司在售的銀保產品不難發現,在市場持續低迷的環境下,激進型產品仍為二季度主要同業的重點推動產品,銀保渠道的競爭依然白熱化。
“此輪增長與保險公司4月份以來大力推動資產掛鉤型產品和躉繳產品不無關系,由于資產掛鉤型產品對公司價值貢獻偏低,躉繳業務難掩誤導沖動,壽險公司保費增長能否持續仍是個問號。”有多位保險業內人士表示,為了增長保費業績,一些股東銀行加強了對其保險子公司的銷售傾斜,甚至要求其所轄支行銷售關聯保險公司保險的比重不得低于50%。”
對于這一說法,持不同觀點的一家銀行系保險公司負責人表示,“這并不符合市場規律,從目前來看,股東銀行的保險銷售策略完全是市場化運作,如果保險公司要想得到股東銀行的支持,必須通過提高服務質量和提升產品吸引力才更有說服力。”
事實上,記者了解到,銀行系保險公司并非僅僅依靠其股東銀行來獲取保費,同時還在積極發展代理人渠道和新渠道。中荷人壽總經理張劍鋒則表示,“作為銀行系保險公司,銀行股東必然會在客戶資源上提供很大幫助,但中荷人壽并非一味地靠在股東身上,并未放棄個險、經代這兩大傳統保險銷售渠道。”
相關新聞
更多>>